損兵折將

成語拼音

sǔn bīng zhé jiàng

損兵折將成語解釋

損損失。軍士和將領都遭到損失。指打了敗仗。

典故出處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三折俺如今領兵與他交戰,丞相也枉則損兵折將。”

成語典故

若得太尉早來如此,也不教國家損兵折將,虛耗了錢糧。★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二回

成語造句

這場戰役打得異常艱難,敵軍在我方的猛烈攻擊下損兵折將,最終落荒而逃。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戰火紛飛。 其中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趙國和燕國。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後,國力大增,軍事實力也日益強盛。而燕國相對來說,實力稍遜一籌。 然而,燕國國君卻聽信了一些佞臣的讒言,認爲趙國國內近期出現了一些動盪,是攻打趙國、擴張領土的好時機。於是,燕國國君不顧大臣們的反對,貿然派出大軍進攻趙國。 趙國這邊,面對燕國的突然進攻,迅速做出了反應。趙國的將領們身先士卒,士兵們同仇敵愾,奮勇抵抗燕國的入侵。 燕國的軍隊由於長途跋涉,加上準備不足,在戰場上陷入了困境。趙國的軍隊憑藉着出色的戰術和頑強的戰鬥意志,一次次擊敗燕國的進攻。 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燕國的軍隊中了趙國的埋伏。趙國的伏兵從四面八方殺出,喊殺聲震天動地。燕國的軍隊頓時亂了陣腳,士兵們四處逃竄。這一戰,燕國損失慘重,不僅士兵傷亡衆多,就連許多將領也戰死沙場。 燕國國君得知前方戰事失利,損兵折將的消息後,懊悔不已。他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衝動和盲目帶來了多麼嚴重的後果。然而,此時後悔已經爲時已晚,燕國因爲這次失敗,國力大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恢復元氣。 而趙國則憑藉着這場勝利,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讓周邊的諸侯國對其更加敬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做任何決策之前,都應該深思熟慮,充分評估自身和對手的實力,切不可盲目衝動,否則就可能像燕國一樣損兵折將,遭受重大損失。

損兵折將-成語圖片

損兵折將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