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頭縮頸
成語拼音
- suō tóu suō jǐng
縮頭縮頸成語解釋
- 形容畏縮不前,或膽小不敢出頭。同縮頭縮腦”。
典故出處
- 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三遠遠一條長街只看見三四個人,蹀躞着,縮頭縮頸歪斜着走。”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遇到一點困難就表現得畏畏縮縮,簡直就是縮頭縮頸的模樣,讓人看了直搖頭。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福的人。
李福生性膽小怯懦,凡事總是畏首畏尾。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辛勤勞作,期望他能有出息。然而,李福卻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了縮頭縮頸的性格。
有一年,小鎮遭遇了旱災,莊稼顆粒無收。鎮裏的人們決定一起向官府請求救濟糧。大家都積極參與,唯有李福猶豫不決,害怕得罪官府。當衆人前去請願時,李福躲在家中,縮頭縮頸,不敢邁出家門一步。
後來,鎮上來了一夥強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民們組織起來,準備抵抗強盜,保衛家園。可李福卻在這個關鍵時刻,又躲了起來,不敢參與抵抗。他藏在自家的地窖裏,瑟瑟發抖,只盼着強盜能快點離開。
時間流轉,李福到了該娶妻的年紀。有一位善良的姑娘看中了他的勤勞,不介意他的貧寒,願意嫁給他。然而,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需要與女方家庭商議諸多事宜。李福卻因爲害怕面對女方家長可能提出的要求和條件,總是找各種藉口推脫,不敢去溝通。
隨着歲月的推移,李福的這種縮頭縮頸的行爲讓他在鎮裏越來越不受待見。人們都覺得他沒有擔當,無法依靠。就連他的父母也對他感到失望和無奈。
在歷史上,也有不少類似李福這樣膽小怕事之人。比如在戰亂時期,有些官員面對敵軍的威脅,不敢挺身而出,保衛百姓,只知縮頭縮頸,最終落得個千古罵名。而那些英勇無畏、敢於擔當的人,則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被世代傳頌。
李福的故事警示着後人,做人要有勇氣和擔當,切不可縮頭縮頸,錯失良機,更不能在困難和危險面前,只知逃避,否則終將一事無成,被人所輕視。
縮頭縮頸-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