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敵愾

成語拼音

tóng xīn dí kài

同心敵愾成語解釋

同懷強烈的憤恨以對付敵人。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面對外敵入侵時,全國民衆團結一心,不分男女老幼,皆同心敵愾,共御強敵。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華夏大地上,曾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衛國和梁國。兩國之間的邊境時常發生摩擦,百姓生活不得安寧。 衛國的國君衛莊公是一位有雄心壯志但性格急躁的君主。他一心想要擴大衛國的領土,增強國家的實力,因此對梁國虎視眈眈。而梁國的國君梁惠王則是一位相對溫和,但有些優柔寡斷的君主。 有一年,衛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糧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衛莊公認爲這是攻打梁國的絕佳時機,於是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執意發動了戰爭。 戰爭一開始,衛國的軍隊憑藉着強大的兵力和高昂的士氣,迅速突破了梁國的邊境防線,一路長驅直入。梁國的百姓們紛紛逃離家園,四處避難。 梁惠王在這危急關頭,召集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有的主張求和,有的主張抵抗到底。最終,一位名叫蘇則的大臣站了出來,他慷慨激昂地說道:“如今衛國侵略我國,我們的家園被踐踏,百姓流離失所。我們應當團結一心,共同抵抗外敵。衛國雖然強大,但我們只要同心敵愾,就一定能夠保衛我們的國家!” 梁惠王被蘇則的話語所打動,決定與百姓們一起抵抗衛國的侵略。他親自登上城樓,鼓舞士氣。梁國的百姓們也紛紛響應,年輕人拿起武器加入軍隊,婦女們則爲士兵們準備糧草。 在戰場上,梁國的士兵們不再畏懼衛國的強大,他們心中充滿了保衛家園的決心。每一個士兵都奮勇殺敵,毫不退縮。 而衛國的軍隊由於戰線拉長,補給困難,再加上樑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漸漸陷入了困境。衛莊公見勢不妙,想要撤軍,但此時已經爲時已晚。 最終,梁國的軍隊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擊敗了衛國的軍隊,將他們趕出了自己的國土。 這場戰爭讓衛國元氣大傷,衛莊公也因此受到了國內百姓的指責。而梁國則在這場戰爭中展現出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勇氣,成爲了周邊國家敬重的對象。 梁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正是因爲他們在面對外敵入侵時,能夠同心敵愾,衆志成城。這個故事也告訴後人,只要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同心敵愾-成語圖片

同心敵愾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