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條共貫
成語拼音
- tóng tiáo gòng guàn
同條共貫成語解釋
- 條枝條;貫錢串。長在同一枝條上。比喻事理相通,脈絡連貫。
典故出處
- 《漢書·董仲舒傳》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看似無關的事件,實際上有着內在的聯繫,可謂同條共貫。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華夏大地上,曾有兩個諸侯國,分別是鄭國和衛國。這兩個國家相鄰,彼此的關係複雜且微妙。
鄭國在鄭莊公的治理下,國力逐漸強盛,有了向外擴張的野心。而衛國,雖也是一方諸侯,但內部紛爭不斷,國力相對較弱。
鄭國的大臣們紛紛向鄭莊公進言,主張對衛國發動戰爭,以奪取更多的土地和資源。然而,鄭莊公卻有着自己的深思熟慮。他深知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勝利的榮耀,還有百姓的苦難和國家的疲憊。
在一次朝會上,鄭莊公說道:“吾等與衛國,雖有利益衝突,但不可貿然興兵。戰爭如洪水猛獸,一旦開啓,便難以收拾。吾等需尋得長久之策,以保兩國之安寧。”
一位老臣站出來說道:“主公,衛國如今內亂不止,正是我鄭國的大好時機。若此時不出兵,恐日後再無如此良機。”
鄭莊公搖搖頭說:“吾等與衛國,猶如同條共貫之木,根脈相連。若因一時之利而大動干戈,即便取勝,也會損耗自身國力,且會招致他國的警惕與敵視。”
鄭莊公決定派遣使者前往衛國,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兩國之間的矛盾。衛國的國君起初對鄭國的使者充滿警惕,但在使者誠懇的言辭和鄭莊公提出的互利方案面前,態度逐漸緩和。
經過多次的協商和交流,兩國最終達成了一系列的協議。鄭國放棄了武力侵略的想法,而衛國也承諾在一些邊界問題上做出讓步,並與鄭國開展貿易往來,實現互利共贏。
多年後,鄭國和衛國都在和平的環境中得到了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鄭莊公的明智之舉,避免了一場可能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他以同條共貫的思維看待兩國的關係,着眼於長遠的利益和共同的發展,爲兩國的和平與繁榮奠定了基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關係和利益衝突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得失,要有全局的眼光和長遠的謀劃,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與發展。
同條共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