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合苟從
成語拼音
- tōu hé gǒu cóng
偷合苟從成語解釋
- 指苟且迎合以取悅於人。亦作偷合取容”。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沒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在面對抉擇時總是隨風倒,完全是偷合苟從,這種行爲實在令人不恥。
成語故事
- 以下是爲您創作的關於“偷合苟從”的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有一個名叫張華的謀士,他出身貧寒,但卻心懷大志,渴望在這亂世之中謀取功名。
張華最初在趙國爲官,然而他的一些建議並未得到趙王的重視,反而受到了其他大臣的排擠。心灰意冷的他離開趙國,輾轉來到了魏國。
此時的魏國,正面臨着秦國的強大威脅。魏王廣納賢才,試圖抵禦強秦。張華憑藉着自己的巧舌如簧,很快得到了魏王的賞識。
但張華的心思並非完全爲了魏國的安危着想,他更多的是考慮如何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在面對秦國的軍事壓力時,張華髮現魏國的實力難以與之抗衡。
於是,他私下與秦國的使者接觸,試圖通過迎合秦國的要求,爲自己謀取一條後路。秦國承諾,只要張華能夠在魏國的決策中傾向於秦國,日後必保他高官厚祿。
張華被這巨大的利益誘惑所迷惑,開始在魏國的朝堂上提出一些看似合理,實則損害魏國利益的策略。他主張與秦國求和,避免戰爭,聲稱這樣可以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然而,魏國的一些忠臣良將卻看出了張華的陰謀。他們紛紛上書魏王,指出張華的建議只是爲了迎合秦國,是偷合苟從之舉,若照此行事,魏國必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但魏王被張華的言辭所矇蔽,沒有聽從忠臣的諫言。最終,魏國在張華的誤導下,不斷向秦國妥協退讓。
秦國見魏國如此軟弱,毫不猶豫地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由於之前的退讓,失去了許多戰略要地和軍事優勢,在秦軍的猛攻下節節敗退。
此時的魏王才如夢初醒,意識到張華的偷合苟從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爲時已晚,魏國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最終被秦國所滅。
而張華,這個爲了個人利益偷合苟從的小人,也沒有得到秦國的承諾。他被世人所唾棄,成爲了千古罪人。
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在面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時,切不可爲了一時的利益而偷合苟從,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正直的品格,才能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偷合苟從-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