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藏於密
成語拼音
- tuì cáng yú mì
退藏於密成語解釋
- 後退隱藏於祕密之處,不露行跡。謂哲理精微深邃,包容萬物。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平日裏行事低調,看似普通,實則在關鍵時刻展現出非凡的智慧和能力,這種大智若愚的表現正如“退藏於密”所蘊含的深義。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和事件都蘊含着深刻的智慧與哲理。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一個關於“退藏於密”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智者。他早年輔佐越王勾踐,出謀劃策,幫助越國逐漸強大,最終戰勝了強大的吳國。然而,在功成名就之時,范蠡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當時,越國上下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越王勾踐準備對功臣們大加封賞。衆人皆期待着加官晉爵,享受榮華富貴。但范蠡卻敏銳地察覺到了潛在的危機。他深知勾踐此人,可共患難,卻難同富貴。而且,自己在戰爭中展現出的智謀和才能,已經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猜疑。
於是,范蠡果斷地選擇了退隱。他沒有貪戀權力和財富,而是悄悄地離開了越國,隱姓埋名,過上了平凡的生活。他的好友文種不理解他的做法,選擇留在了越王身邊。後來,文種果然遭到了勾踐的猜忌,最終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范蠡退藏於密,並非是膽小怯懦,而是一種深謀遠慮的智慧。他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適時地退隱,是爲了保全自身,避免陷入無盡的爭鬥和危險之中。
歷史上,像范蠡這樣懂得退藏於密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漢朝的張良,他在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後,也選擇了功成身退。他深知權力的爭鬥永無止境,唯有遠離紛爭,才能求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面臨着各種選擇和誘惑。有時候,我們需要勇往直前,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但有時候,也需要懂得退藏於密,審時度勢,避免因過度追求而陷入困境。
“退藏於密”並非是消極逃避,而是一種以退爲進的策略,是在複雜的環境中保護自己、積蓄力量的智慧之舉。當我們能夠在適當的時候選擇退藏,或許就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從容。
退藏於密-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