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讓賢路
成語拼音
- tuì ràng xián lù
退讓賢路成語解釋
- 退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典故出處
-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時,他沒有絲毫猶豫,主動爲更有能力的年輕人創造條件,展現出了退讓賢路的高風亮節。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鄭國的諸侯國。當時,鄭國的國君年事已高,國家的未來走向成爲了衆人關注的焦點。
在朝堂之上,有兩位大臣,一位叫子產,另一位叫公孫段。子產才華出衆,心懷天下,一心爲了鄭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公孫段也頗有能力,但心胸相對狹隘,更看重個人的權勢和利益。
隨着國君身體每況愈下,關於誰能繼承國君之位輔佐朝政,成爲了朝堂爭論的核心。子產深知自己肩負着重大的責任,他一心想要爲鄭國挑選出最合適的接班人。經過深思熟慮,他認爲自己的才能雖然能夠治理好國家,但爲了鄭國的長遠發展,應該讓更有能力和德行的人來擔當重任。
而公孫段則一心想要爭奪這個高位,他四處拉攏人心,試圖通過權謀手段獲取支持。
然而,在這關鍵時刻,子產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他主動向國君推薦了一位年輕有爲、德才兼備的官員,甘願放棄自己可能獲得的高位,爲這位賢能之人退讓賢路。
子產的這一舉動,引起了朝堂的軒然大波。很多人不理解他爲何要放棄如此難得的機會,甚至有人懷疑他別有用心。但子產不爲所動,他坦然地面對衆人的質疑,說道:“吾所爲者,乃爲鄭國之長遠計。個人之榮辱得失,何足掛齒?唯有賢能之人居高位,方能使鄭國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國君聽聞子產的這番話,深爲感動,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任命了那位賢能的官員。而鄭國也在新的領導者的帶領下,日益強大,人民生活富足。
歷史上,像子產這樣能夠退讓賢路的人並不多見。在權力和利益面前,大多數人往往難以割捨,爭得頭破血流。但正是因爲有子產這樣的賢明之士,能夠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爲重,不計個人得失,才爲後人所傳頌和敬仰。他們的行爲,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後人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偉大不在於擁有多少權力和財富,而在於能夠爲了更崇高的目標,捨棄個人的私利。
退讓賢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