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舟是漏

成語拼音

tūn zhōu shì lòu

吞舟是漏成語解釋

本指大魚漏網,後常以喻罪大者逍遙法外。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法律應該公正公平,絕不能出現那種嚴重的罪行未被懲處,反而一些小過錯卻被重罰的情況,否則就會給人一種吞舟是漏的不良印象。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王朝,政治局勢錯綜複雜,官場黑暗,百姓生活困苦。 當時的皇帝初登大寶時,心懷壯志,一心想要打造一個清明盛世。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被身邊的奸臣所迷惑,對朝政的把控也日益鬆弛。 在朝廷之中,有一位位高權重的大臣,名爲趙高。他善於阿諛奉承,巧言令色,深得皇帝的信任。趙高利用皇帝對他的寵信,大肆排除異己,提拔那些對他言聽計從的官員。一時間,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正直之士被打壓,而那些諂媚之徒卻得以高升。 地方官員爲了迎合趙高,紛紛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百姓們怨聲載道,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位名叫李義的官員,他爲人正直,心繫百姓。他看到官場的腐敗和百姓的苦難,多次上書皇帝,揭露趙高及其黨羽的罪行。然而,趙高卻在皇帝面前誣陷李義,說他意圖謀反。皇帝不辨是非,竟將李義打入大牢。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罪行嚴重的官員因爲巴結趙高而得以逃脫懲罰,就如同那些能吞舟的大魚反而漏網。而一些小過錯的無辜之人,卻常常被冤枉入獄。 終於,百姓們忍無可忍,紛紛揭竿而起。起義軍的勢力越來越大,皇帝這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此時,王朝已經搖搖欲墜,難以挽回。 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在治理國家或管理事務時,切不可被奸佞小人所矇蔽,讓那些大奸大惡之人逃脫制裁,否則必將導致嚴重的後果。正所謂“吞舟是漏”,若不能公正嚴明,終將陷入混亂與危機之中。

吞舟是漏-成語圖片

吞舟是漏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