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物引類

成語拼音

tuō wù yǐn lèi

託物引類成語解釋

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託己意。

典故出處

宋·蘇軾《答黃魯直書》《古風》二首,託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而軾非其人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文學創作中,作者常常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巧妙的構思,以平凡的事物託物引類,深刻地表達出複雜的情感和宏大的主題。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明的文人。李明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卻一直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樹。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專注於文學創作,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來表達內心的想法和對世界的觀察。 有一天,李明在小鎮外的山林中漫步,思考着如何能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闡述自己對於人生和社會的見解。正當他陷入沉思之時,一隻蝴蝶翩翩飛過,落在了一朵嬌豔的花朵上。李明瞬間被這一幕吸引,心中涌起了一股靈感。 回到家中,李明決定以這隻蝴蝶和花朵爲素材,創作一篇文章。他在文中詳細地描繪了蝴蝶的輕盈美麗,以及花朵的嬌豔動人,通過對它們的細緻描寫,引申出了關於自由、美好和生命短暫的思考。 不久之後,李明的這篇文章在小鎮上流傳開來,人們紛紛讚歎他的文筆和深刻的思想。但李明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 又一次,小鎮上發生了一起糾紛。兩戶人家因爲一塊土地的歸屬問題而爭執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李明聽聞此事,決定再次發揮自己的才華,希望能夠化解這場矛盾。 他來到了糾紛現場,並沒有直接評判誰對誰錯,而是指着旁邊的一棵大樹和樹下的小草說道:“大家看這棵大樹,它高大挺拔,爲人們遮風擋雨。而這小草雖然渺小,卻也有着自己的生機和價值。大樹和小草在這片土地上共生,各得其所。我們又爲何不能像它們一樣,相互包容,找到一個和諧共處的方式呢?”衆人聽了李明的這番話,都陷入了沉思。 漸漸地,兩戶人家意識到了自己的衝動和狹隘,最終和平地解決了土地歸屬的問題。 李明通過這樣託物引類的方式,成功地解決了許多鎮上的問題和糾紛。他以自然之物爲喻,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生的道理、社會的和諧,讓人們在平凡的事物中領悟到深刻的哲理。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明的名聲越來越大,他的託物引類之法也被更多的人所知曉和借鑑。他的故事傳遍了周邊的地區,成爲了人們口中傳頌的佳話。 李明的經歷告訴我們,託物引類不僅僅是一種文學創作的手法,更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它能夠讓我們從身邊的事物中汲取力量和啓示,以更加平和、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挑戰。

託物引類-成語圖片

託物引類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