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之空言
成語拼音
- tuō zhī kōng yán
託之空言成語解釋
- 指寄託所懷於文詞議論。
典故出處
- 漢·趙岐《〈孟子〉題辭》仲尼有云‘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記·太史公自序》作載之空言”。司馬貞索隱案孔子之言見《春秋緯》,太史公引之以成說也。空言謂褒貶是非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對於這件事,他總是誇誇其談,給出很多想法,卻託之空言,沒有任何實際行動。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和事件,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和命運的無常。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就與“託之空言”這個成語有關。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有一位名叫蘇代的謀士,他智慧過人,心懷天下。
當時,趙國正面臨着秦國的強大威脅。趙王心急如焚,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紛紛獻策,但大多都是些託之空言,沒有實際可行的方案。蘇代得知此事後,決定面見趙王,爲趙國排憂解難。
蘇代見到趙王后,直截了當地指出了當前趙國所面臨的困境,並分析了秦國的軍事策略和政治意圖。他言辭懇切,條理清晰,讓趙王對他刮目相看。然而,趙王身邊的一些大臣卻對蘇代的建議不屑一顧,認爲他不過是在託之空言,誇大其詞。
蘇代並未被這些質疑所動搖,他繼續向趙王闡述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了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對抗秦國的策略,並詳細說明了具體的實施步驟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趙王被蘇代的真誠和智慧所打動,決定採納他的建議。
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遇到了重重困難。一些諸侯國因爲害怕秦國的強大,不敢輕易與趙國結盟;還有一些諸侯國表面上答應結盟,實際上卻在託之空言,只是敷衍了事。
蘇代不辭辛勞,奔走於各國之間,努力說服他們摒棄成見,共同抗秦。在他的努力下,終於有幾個諸侯國與趙國達成了真正的聯盟。
然而,秦國得知了趙國的聯盟計劃,派出大軍前來進攻。趙國和其他諸侯國的聯軍在戰場上奮勇抵抗,但由於各國之間的配合不夠默契,最終還是陷入了困境。
在這關鍵時刻,一些原本就心存猶豫的諸侯國開始動搖,甚至有個別國家直接選擇了撤退,他們之前答應的援助都成了託之空言。
儘管趙國和其他堅定的盟友頑強抵抗,但最終還是難以抵擋秦國的強大攻勢。趙國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局勢變得更加危急。
蘇代看着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悲憤。他感慨那些託之空言的諸侯們,因爲他們的不堅定和失信,導致瞭如此慘痛的結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託之空言往往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只有付諸行動,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應當腳踏實地,用實際行動去實現我們的目標,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承諾和空談。
託之空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