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成語拼音
- 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成語解釋
- 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典故出處
- 《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成語典故
- 三國時期,曹操出兵40萬來攻打東吳。東吳孫權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對策,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修築船塢,孫權稱讚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蒙有遠見。”於是連夜修建。等魏軍到時,船塢已修好,魏軍在這一戰中損失慘重。
成語造句
- 生活充滿了變數,我們要懂得未雨綢繆,因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國家中,有一位大臣名叫甯武子。他爲人聰慧且極具遠見卓識。當時,衛國的國君目光短淺,只關注眼前的安逸與享樂,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缺乏規劃。
甯武子多次進諫,勸國君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不能只看到當下的平靜而忽略了潛在的危機。然而,國君卻不以爲意,認爲甯武子是在危言聳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周邊的諸侯國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對衛國虎視眈眈。而衛國由於長期疏於戰備,軍隊的戰鬥力大不如前。此時,國君才如夢初醒,懊悔自己當初沒有聽從甯武子的建議。
甯武子深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他積極組織大臣們商討應對之策。他們一方面加強國內的軍事建設,招募士兵、訓練軍隊;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試圖與其他諸侯國結盟,以共同對抗強敵。
在甯武子等人的努力下,衛國逐漸穩住了陣腳。然而,由於之前的疏忽,衛國還是面臨着諸多困難和挑戰。
在一次與強敵的交戰中,衛國軍隊遭遇了慘敗。國內人心惶惶,百姓們對未來充滿了擔憂。甯武子再次挺身而出,他安撫百姓,鼓勵大家團結一心,共度難關。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衛國終於逐漸恢復了元氣,重新在諸侯中站穩了腳跟。而那位曾經目光短淺的國君也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此開始重視國家的長遠發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能只滿足於眼前的安逸和順利,而要有長遠的眼光和規劃。正如古人所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時刻保持警惕,未雨綢繆,才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從容應對,避免陷入被動的局面。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唐玄宗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但後期卻沉迷享樂,沒有長遠考慮國家的發展和潛在的危機,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朝由盛轉衰。我們應當以史爲鑑,時刻牢記這個道理,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爲自己的未來和國家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