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墨矯繩

成語拼音

wǎng mò jiǎo shéng

枉墨矯繩成語解釋

比喻違背準繩、準則。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爲人處世中,我們應遵循正道,切不可爲了一時之利而枉墨矯繩,否則終將自食惡果。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在一個名叫衛國的小國,有一位名叫衛鞅的年輕人,他心懷壯志,渴望能爲國家的強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衛鞅自幼聰慧好學,對法律和政治有着濃厚的興趣。他深知衛國弱小,若要圖強,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於是,他離開衛國,遊歷各國,尋求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 最終,衛鞅來到了秦國。此時的秦國,雖然有一定的實力,但內部制度混亂,貴族勢力強大,百姓生活困苦。秦孝公即位後,決心改革圖強,廣納賢才。衛鞅的到來,讓秦孝公看到了希望。 衛鞅向秦孝公闡述了自己的變法主張,孝公深以爲然,決定重用衛鞅,推行變法。然而,變法的道路充滿了艱難險阻。秦國的舊貴族們極力反對,他們依靠着世襲的特權,過着安逸的生活,變法意味着他們的利益將受到損害。 面對重重阻力,衛鞅毫不退縮。他堅信只有通過嚴格的法律和公正的執行,才能改變秦國的現狀。他制定了一系列嚴厲的法令,不論身份貴賤,一律依法懲處。在執行法令的過程中,衛鞅絕不枉墨矯繩,哪怕是太子犯法,他也敢於處罰太子的老師,以儆效尤。 起初,百姓們對這些法令感到恐懼和不解,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看到了變法帶來的好處。社會治安得到改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增強。秦國逐漸變得富強起來。 經過多年的努力,秦國終於成爲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而衛鞅,也因其卓越的功績被封爲商君。 然而,衛鞅的變法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後,舊貴族們趁機反撲,誣陷衛鞅謀反。最終,衛鞅慘遭車裂之刑。 但衛鞅所推行的變法並沒有因此而終止,秦國依舊沿着他所規劃的道路前行,最終統一了六國。 衛鞅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追求正義和改革的道路上,不能枉墨矯繩,要有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舊有的束縛,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枉墨矯繩-成語圖片

枉墨矯繩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