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木石
成語拼音
- rén fēi mù shí
人非木石成語解釋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爲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於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
典故出處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爲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成語典故
- 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因漢將李陵攻打匈奴失敗被迫投降一事,爲李陵說了情,遭到了宮刑並被關入大牢,面對這奇恥大辱,他只好給好友任安寫信傾訴他的不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爲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
成語造句
- 他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和挫折,內心不可能毫無波瀾,畢竟人非木石。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李陵的將軍。
李陵出身將門世家,自幼習武,有着遠大的抱負和高超的武藝。當時,漢朝與匈奴時常發生衝突,戰爭不斷。一次,李陵奉命率領五千士卒出征匈奴。在茫茫大漠中,他們遭遇了數倍於己的匈奴大軍。儘管敵衆我寡,但李陵毫不畏懼,帶領士兵們奮勇殺敵,與匈奴軍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鏖戰。
然而,戰爭的形勢對李陵他們越來越不利。經過多日的苦戰,士兵們傷亡慘重,糧草也漸漸耗盡。李陵看着身邊疲憊不堪、傷痕累累的士兵們,心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在絕境之中,李陵最終無奈選擇了投降匈奴。
這個消息傳到漢朝後,引起了軒然大波。滿朝文武對李陵的行爲議論紛紛,很多人對他口誅筆伐,指責他叛國投敵。只有李陵的好友司馬遷站出來爲他說話,司馬遷認爲李陵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投降,他的內心一定是痛苦掙扎的,他並非是無情無義之人,人非木石,豈能沒有感情,沒有苦衷。
可是,漢武帝卻聽信了那些詆譭李陵的言論,盛怒之下將司馬遷處以宮刑。司馬遷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但他依然堅持完成了偉大的著作《史記》。
而李陵在匈奴的日子裏,內心也備受煎熬。他無時無刻不想念着自己的祖國和親人,可是他卻回不去了。他知道自己的行爲已經被人誤解,他的聲譽已經毀於一旦。但他也明白,自己當時確實是陷入了絕境,他並非真心想要背叛漢朝。
多年後,漢朝派使者出使匈奴,李陵見到使者,涕淚橫流地訴說着自己的無奈和痛苦。他說自己雖然身在匈奴,但心卻一直向着漢朝,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到祖國的懷抱。
人非木石,李陵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掙扎,他的命運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個令人嘆息的故事。而司馬遷的仗義執言,也讓人們看到了在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人性的光輝與無奈。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明白,不能僅憑一時的行爲就輕易地給一個人下定論,要理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艱難的抉擇和無法言說的苦衷。
人非木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