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志士

成語拼音

rén rén zhì shì

仁人志士成語解釋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爲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爲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典故出處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問仁德忠義與生命發生衝突怎麼辦?孔子說:“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爲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爲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子貢問怎樣培養仁德,孔子回答必須從上面作起,帶動百姓效仿。

成語造句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仁人志士爲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讚歌。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在動盪的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人。他出身貴族,卻心懷天下。當時的楚國,政治腐敗,奸臣當道,屈原多次向楚王進諫,希望能夠推行改革,使國家強大起來。然而,他的建議卻遭到了那些奸臣的詆譭和排擠,楚王也漸漸疏遠了他。 儘管遭受了重重挫折,但屈原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依然關心着楚國的命運,爲百姓的疾苦而痛心。他寫下了許多壯麗的詩篇,表達自己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然而,楚國的局勢卻越來越糟糕。最終,楚國被秦國所滅。屈原悲憤交加,他不願意看到自己心愛的祖國淪陷,於是在汨羅江邊,懷着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戀,投江自盡。 屈原的一生,是爲了國家和人民而奮鬥的一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仁人志士,他的精神激勵着無數後來人。 在近代中國,也有許多仁人志士爲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孫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目睹了中國的貧弱和人民的苦難,毅然投身於革命事業。他四處奔走,宣傳革命思想,組織起義,爲推翻封建帝制而不懈努力。 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孫中山先生終於領導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革命的道路依然漫長而艱難。 在孫中山先生之後,又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前赴後繼,爲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他們有的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有的在後方默默奉獻,有的爲了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這些仁人志士們,用他們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仁人志士。他們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篇章中,激勵着我們不斷前進,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去拼搏、去奮鬥。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樑,是我們永遠敬仰和學習的榜樣。

仁人志士-成語圖片

仁人志士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