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威懷德
成語拼音
- wèi wēi huái dé
畏威懷德成語解釋
- 懷思念。畏懼聲威,感念德惠。
典故出處
- 《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成語典故
- 雖奉天子明詔來討不廷,只要畏威懷德,不是貪取土地,致害生靈。★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
成語造句
- 當年他治理此地時,公正嚴明,百姓皆安居樂業,對他畏威懷德。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華夏大地,諸侯紛爭,天下動盪。
有一個小國,名爲衛。衛國的國君是一位頗具野心但又缺乏仁德的君主。他時常覬覦周邊小國的土地和財富,企圖通過武力擴張自己的版圖。
在衛國的邊境,有一個名爲鄭的小國。鄭國的君主深知衛國的威脅,一直憂心忡忡。然而,鄭國國力相對弱小,無法與衛國正面抗衡。
爲了避免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鄭國的君主決定派遣使者前往衛國,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兩國之間的爭端。使者帶着豐厚的禮物和誠懇的言辭來到了衛國的王宮。
衛國的國君見到鄭國使者的到來,起初態度傲慢,認爲鄭國是畏懼自己的強大武力,所以纔派人前來求和。但鄭國使者言辭懇切,他向衛國國君闡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珍貴。他說:“戰爭一旦爆發,無論勝負,兩國的百姓都將遭受巨大的苦難。如今鄭國前來求和,並非單純因爲畏懼您的武力,更是懷着對您仁德的期待。希望您能以仁德治國,讓兩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
衛國國君聽了使者的話,心中有所觸動。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一味地依靠武力征服,或許能獲得一時的勝利,但卻難以贏得民心。最終,衛國國君決定放棄侵略鄭國的想法,與鄭國簽訂了和平協議。
此後,鄭國的百姓對衛國國君的改變深感欣慰,他們不再對衛國充滿恐懼,而是心懷感激。而衛國的百姓也因爲國君的明智之舉,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衛國國君的這一轉變,讓周邊的其他國家也對他有了新的認識。他們看到了衛國國君從一個崇尚武力的霸主,變成了一個懂得以仁德服人的君主。於是,各國紛紛與衛國建立友好的關係,相互往來,互通貿易。
在歷史的長河中,“畏威懷德”的故事被人們傳頌。它告訴後人,武力或許能讓人畏懼一時,但真正能讓人衷心信服的,是仁德與智慧。正如衛國國君最終明白,只有懷德,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讓百姓安居樂業。
畏威懷德-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