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敵如虎
成語拼音
- wèi dí rú hǔ
畏敵如虎成語解釋
-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一般。
典故出處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領導者們畏敵如虎,處處設防,節節抵禦。”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面對困難,我們絕不能像某些人那樣畏敵如虎,而應該勇往直前,奮勇拼搏。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亂時期,有一個名叫靖安的小國。這個國家地處要衝,周圍列強環伺,局勢常常緊張。
當時,靖安國的國王是一位年輕而缺乏經驗的君主,名叫李軒。李軒即位之初,滿懷雄心壯志,想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再受他國的欺凌。
然而,當鄰國發動小規模的邊境騷擾時,李軒卻表現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膽怯。他沒有冷靜地分析局勢,調兵遣將進行抵抗,而是在朝堂上驚慌失措,對大臣們說:“鄰國兵力強大,我們恐怕難以抵擋。”大臣們面面相覷,心中暗暗擔憂國王如此畏懼敵人。
隨着時間的推移,鄰國看到靖安國國王李軒的這種態度,越發得寸進尺,加大了侵略的力度。而李軒面對敵軍的進攻,不是想着如何組織有效的防禦和反擊,而是一味地想要求和,甚至不惜割地賠款。
軍隊中的將領們紛紛請戰,其中一位名叫趙勇的將軍,他戰功赫赫,對國王進言道:“陛下,敵軍雖強,但我軍將士們士氣高昂,若能果斷出擊,未必不能取勝。切不可畏敵如虎,否則國家危矣!”然而,李軒卻充耳不聞,依舊堅持求和的策略。
漸漸地,國內民衆對國王的軟弱和無能感到憤怒和失望。他們原本對國王抱有期望,希望他能帶領國家抵禦外敵,保衛家園。但李軒的表現讓他們大失所望。
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李軒竟然因爲害怕敵軍的聲勢,在戰爭還未開始時就下令撤退。這一決定導致了軍隊的混亂,士兵們四散奔逃,敵軍趁機長驅直入,佔領了大片國土。
曾經繁榮昌盛的靖安國,因爲國王李軒畏敵如虎的態度,變得滿目瘡痍,民不聊生。而李軒最終也失去了民心,被趕下了王位,成爲了歷史的罪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敵人時,絕不能畏敵如虎,喪失勇氣和鬥志。只有勇敢地面對,冷靜地分析,果斷地採取行動,纔有可能戰勝困難,保衛自己的家園和利益。
畏敵如虎-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