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韜武略
成語拼音
- wén tāo wǔ lüè
文韜武略成語解釋
- 韜指《六韜》,古代兵書,內容分文、武、龍、虎、豹、犬六韜;略指《三略》,古代兵書,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謀略。
典故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在軍事方面也展現出卓越的才能,真可謂是文韜武略,令人欽佩。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國度,名爲大梁。大梁國在當時可謂是兵強馬壯,百姓安居樂業。然而,這繁榮昌盛的景象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得益於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趙將軍。
趙將軍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他自幼便胸懷大志,渴望有朝一日能爲國家和百姓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年少時,趙將軍勤奮好學,不僅熟讀兵書,對各種兵法戰略瞭如指掌,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謀略,此爲其“文韜”。他深知戰爭並非僅僅依靠武力,更需要智慧和策略的引領。每當國家面臨戰事,他總能冷靜分析局勢,制定出精妙的作戰計劃。
隨着年齡的增長,趙將軍開始投身軍旅。在戰場上,他衝鋒陷陣,英勇無畏,憑藉着高強的武藝和過人的膽識,屢次擊敗敵軍,立下赫赫戰功,此乃其“武略”。
一次,大梁國遭遇了北方強國的侵略。敵軍來勢洶洶,兵強馬壯,一時間,大梁國的邊境陷入了危機。趙將軍臨危受命,率領大軍前往抵禦外敵。
在出徵前,趙將軍沒有盲目地急於出兵。他先派出探子,詳細瞭解敵軍的兵力部署、糧草儲備以及地形情況。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制定出了一套以逸待勞的戰略。
戰鬥打響後,趙將軍親自指揮大軍,先是佯裝敗退,誘敵深入。敵軍以爲大梁軍隊不堪一擊,便窮追不捨。然而,當敵軍進入趙將軍預先設好的埋伏圈時,趙將軍一聲令下,伏兵四起,殺得敵軍措手不及。
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趙將軍身先士卒,揮舞着長劍,與士兵們並肩作戰。他的英勇無畏激勵着每一位戰士,大家士氣高昂,奮勇殺敵,最終成功擊退了敵軍,保衛了國家的領土和尊嚴。
經此一役,趙將軍威名遠揚。國內百姓對他感恩戴德,稱讚他是國家的中流砥柱。而鄰國聽聞趙將軍的文韜武略,也不敢輕易侵犯大梁國的邊境。
趙將軍的一生,都在爲國家的繁榮和安寧而奮鬥。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詮釋了“文韜武略”的真正含義,成爲了大梁國曆史上的一位傳奇英雄,被後世傳頌不衰。
文韜武略-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