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諸水濱

成語拼音

wèn zhū shuǐ bīn

問諸水濱成語解釋

濱水邊。比喻不承擔責任或兩者不相干。

典故出處

《左傳·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成語典故

若夫昭王不返,惟膠舟之故,君其問諸水濱,寡君不敢任咎。★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三回

成語造句

這件事十分複雜,責任難以界定,不能簡單地問諸水濱,而要深入調查分析。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錯綜複雜。 在當時,有兩個實力較爲強大的諸侯國,分別是晉國和鄭國。鄭國在晉楚兩國的爭霸中,時常左右搖擺,試圖尋找生存的空間。 有一次,晉國準備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國君得知這個消息後,驚恐萬分,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抵抗,爭論不休。 在這關鍵時刻,鄭國的一位大臣站了出來,他說:“晉國此次興師動衆前來攻打我們,氣勢洶洶。但我們不能輕易屈服,應該積極尋求外援。”於是,鄭國國君派遣使者前往楚國求救。 楚國國君對於是否出兵援助鄭國,也猶豫不決。他擔心與晉國交戰會給自己的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楚國的大臣們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出兵,認爲不能坐視鄭國被晉國吞併,否則楚國的勢力範圍將會受到威脅;另一派則認爲應該保持觀望,避免捲入這場戰爭。 就在楚國君臣舉棋不定的時候,晉國的軍隊已經兵臨鄭國城下。鄭國的守軍拼死抵抗,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鄭國的城池岌岌可危。 此時,楚國終於決定出兵援助鄭國。楚國的軍隊迅速趕到戰場,與晉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戰鬥中,雙方互有勝負,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晉國的將領見此情況,心中十分焦慮。他認爲繼續僵持下去對晉國不利,於是決定撤軍。然而,晉國國君對於這次撤軍非常不滿,他質問將領爲何放棄攻打鄭國。將領無奈地回答:“此次作戰,局勢複雜多變,我們未能取得預期的勝利。如今楚國出兵相助鄭國,形勢對我們不利。若強行進攻,勝負難料,責任不應由我來承擔,問諸水濱吧。”意思是,要追究責任的話,就去問問河邊的神靈吧。 這個故事反映了在古代戰爭中,將領在面對複雜局勢和不利結果時的無奈,也體現了當時各國之間權力爭鬥和利益權衡的複雜性。“問諸水濱”這個成語後來常被用來比喻不可推諉責任,或者表示遇到難題無法解決,而試圖尋求外部力量或超自然的解釋。

問諸水濱-成語圖片

問諸水濱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