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中之鱉
成語拼音
- wèng zhōng zhī biē
甕中之鱉成語解釋
- 困在甕中的甲魚。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東西。
典故出處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八楊八老和一羣百姓們,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甕中之鱉,釜中之魚,沒處躲閃,只得隨順以圖苟活。”
成語典故
- 這幾個小南蠻,只算得個甕中之鱉,不消費得僧家大刀,管教他一個個束手就縛。(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六回)
成語造句
- 犯罪分子以爲自己能逃脫追捕,殊不知早已成了甕中之鱉。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場上,烽火連天,諸侯紛爭。有兩個諸侯國,甲國和乙國,爲了爭奪一片肥沃的土地,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甲國的將領英勇善戰,兵強馬壯,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深入到了乙國的腹地。乙國的軍隊在前期的交鋒中節節敗退,士氣低落。
乙國的國王心急如焚,召集了國內所有的謀士商討對策。其中一位謀士提出了一個冒險的計劃:誘敵深入,然後關門打狗。國王思考再三,決定採納這個計劃。
於是,乙國故意在戰場上表現出更加混亂和不堪一擊的樣子,讓甲國的軍隊誤以爲勝利在望,放鬆了警惕,一路追擊。
甲國的軍隊在追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進入了乙國提前設好的包圍圈。這個地方地勢險要,山谷狹窄,只有一條出路。
當甲國的軍隊發現自己中計的時候,已經爲時已晚。乙國的軍隊迅速封鎖了出口,甲國的軍隊就如同被困在了甕中,成了甕中之鱉。
甲國的將領試圖組織突圍,但乙國的防守嚴密,一次次的衝鋒都以失敗告終。此時,甲國的士兵們士氣低落,糧草也漸漸耗盡。
而乙國的國王親自到前線督戰,鼓舞士氣。他深知,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鬥,必須要取得勝利。
在乙國軍隊的持續圍攻下,甲國的軍隊最終選擇了投降。
這場戰鬥成爲了乙國曆史上的一次重大勝利,也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戰略和謀略在戰爭中的重要性。而甲國因爲過於輕敵冒進,最終落得個成爲甕中之鱉的下場,令人唏噓不已。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能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要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否則很容易陷入無法挽回的困境。
甕中之鱉-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