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動爲大

成語拼音

wú dòng wéi dà

無動爲大成語解釋

以不變動爲至善。無爲而治”的一種政治主張。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對他人的苦難,我們不能冷漠以對,無動爲大從來都不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態度。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陳國的小國。陳國的國君名叫陳侯,他統治的時期,國家雖然不大,但也算得上是安居樂業。 陳侯有一位大臣名叫子良,子良爲人忠厚老實,一心爲國家的繁榮昌盛出謀劃策。然而,陳侯卻並非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常常在一些重要的決策上猶豫不決,缺乏果斷和魄力。 有一年,陳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農田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困苦,紛紛向陳侯請求開倉放糧,以解燃眉之急。子良得知此事後,心急如焚,立刻進宮面見陳侯,向他陳述災情的嚴重,並建議迅速打開糧倉,救濟災民。 陳侯聽了子良的話,心中卻十分猶豫。他擔心開倉放糧會影響到國家的儲備,又害怕如果不救濟災民,會引發民怨。在這種兩難的抉擇面前,陳侯選擇了沉默,他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只是一味地拖延。 子良見陳侯毫無作爲,心急如焚,多次進諫,可陳侯依然不爲所動。時間一天天過去,災情越來越嚴重,百姓們怨聲載道,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現了小規模的騷亂。 就在這危急時刻,鄰國的國君得知了陳國的情況,他派遣使者前來,建議陳侯儘快採取行動,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使者言辭懇切地說道:“君主治理國家,當以百姓爲重。如今陳國百姓受苦,您若還無動於衷,必將失去民心,導致國家動盪。” 然而,陳侯卻對鄰國使者的勸告置若罔聞,依然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決策。最終,陳國的災情失控,百姓紛紛逃離家園,國家陷入了混亂和危機之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重大問題和責任時,不能像陳侯那樣無動於衷。“無動爲大”這種態度往往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正如古人云:“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作爲領導者,應當有擔當,有作爲,積極主動地爲民衆解決問題,才能贏得民衆的信任和支持,使國家繁榮昌盛。

無動爲大-成語圖片

無動爲大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