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動於中
成語拼音
- wú dòng yú zhōng
無動於中成語解釋
- 心裏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典故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以至頂到如今,偏偏碰着這位制軍是不輕容易見客的,他見也好,不見也好,便也漠然無動於中了。”
成語典故
- 面對集體財產遭到大火的威脅,我們怎麼能無動於中呢?
成語造句
- 面對他人的求助,他竟然表現得如此冷漠,好像事情與他毫無關係,這種無動於中的態度實在令人寒心。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有一個名叫子張的學者,他心懷天下,渴望能夠找到一位有識之士,一起爲百姓謀福祉,爲國家的安定出一份力。
子張聽聞魯國的某位大夫聲名遠揚,被人們稱讚爲賢能之士,於是他滿懷希望地前去拜訪。然而,當子張向這位大夫闡述自己的治國理念和對百姓疾苦的關切時,這位大夫卻表現得極爲冷漠,似乎對子張所說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子張詳細地講述瞭如今社會的種種不公,百姓生活的艱難,以及一些可能的解決之道。他言辭懇切,情感真摯,希望能夠引起這位大夫的重視和共鳴。但無論子張如何激情澎湃地表達,那位大夫始終面無表情,眼神遊離,彷彿子張所說的一切都與他毫無關係。
子張感到十分失望和困惑,他不明白爲何這位被衆人稱讚的大夫會對如此重要的事情無動於衷。在他看來,作爲一名有責任、有擔當的官員,應當對百姓的苦難感同身受,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後來,子張離開了魯國,四處遊歷,繼續尋找志同道合之人。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不同的人,有的人心懷壯志,願意爲了正義和公平而努力;而有的人則像那位魯國大夫一樣,對世間的疾苦無動於中,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和安逸。
子張感慨萬分,他深知一個國家的興衰往往取決於當政者的態度和作爲。如果官員們都對百姓的困苦無動於中,那麼這個國家必將陷入混亂和危機。
正如歷史上那些亡國之君,他們大多沉迷於享樂,對民生問題毫不關心,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國家滅亡。而那些能夠長治久安的朝代,往往是因爲統治者能夠傾聽百姓的呼聲,積極採取措施解決問題,讓百姓安居樂業。
子張的經歷告訴我們,無動於中是一種危險的態度,無論是在個人生活還是在國家治理中,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敏銳的心,關注他人的需要,積極行動起來,爲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無動於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