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無不可
成語拼音
- wú kě wú bù kě
無可無不可成語解釋
- 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
典故出處
- 《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
成語典故
- 薛姨媽是個無可無不可的人,倒還易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成語造句
- 他對待這件事的態度總是模棱兩可,讓人感覺無可無不可,實在難以捉摸他的真實想法。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位人物,他的處世態度令人深思,他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性格直爽,行事果敢。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請教:“先生,如果讓您去治理一個國家,您會首先做什麼?”孔子回答道:“必也正名乎!”子路不以爲然,直率地說:“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對此並未生氣,而是耐心地教導子路。
後來,子路又問孔子對於衛國的一位大臣的看法。孔子說:“這位大臣是個好人,不過他的行事方式有時候過於拘泥。”子路接着問:“那您覺得怎樣纔算恰到好處呢?”孔子思索片刻,緩緩說道:“無可無不可。”
子路當時不太理解這句話的深意。隨着時間的推移,子路在經歷了諸多世事之後,才逐漸領悟到孔子這句話的真諦。
“無可無不可”並非是一種模棱兩可、毫無原則的態度,而是一種基於對事物深刻理解和洞察後的豁達與包容。在面對不同的情況和境遇時,不固執己見,不被既定的規則和觀念所束縛,能夠靈活應變,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就如同歷史上的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相爭之際,他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兵法戰術,而是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戰略。有時他會採用正面強攻,有時又會迂迴包抄,有時還會用離間之計分化敵人。這種“無可無不可”的策略運用,使他最終戰勝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又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治理蜀國時,他既遵循了一定的律法和制度,又能根據具體情況對一些政策進行靈活調整。在用人方面,他既重視有才能的賢士,也能包容一些有小過但能改過自新的人。這種“無可無不可”的智慧,讓蜀國在艱難的環境中得以維持和發展。
孔子所倡導的“無可無不可”,是一種超越了表面的是非對錯,追求事物本質和內在規律的境界。它要求我們在堅守道德底線和原則的基礎上,擁有廣闊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以靈活多變的方式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機遇。子路最終明白了,這種處世哲學並非是讓人爲所欲爲,而是在遵循大道的前提下,因時因地制宜,達到一種和諧、圓融的人生境界。
無可無不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