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骸易子

成語拼音

xī hái yì zǐ

析骸易子成語解釋

拆屍骨爲炊,交換孩子而食。形容糧盡援絕的極端困境。參見析骸以爨”。

典故出處

《後漢書·來歙傳》昔宋執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禍。”

成語典故

援救無人,困寧孤城血淚噴。析骸易子民無怨,一志同仁。★《胭脂血彈詞》第八回

成語造句

在那極度饑荒的年代,百姓生活悲慘,竟出現了析骸易子的可怕景象。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時期,天下大亂,戰亂頻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個國家,常年遭受外敵入侵,內部又政治腐敗,天災不斷,糧食極度匱乏。原本肥沃的土地變得荒蕪,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爲了生存,四處逃荒,但所到之處皆是一片悽慘景象。 在一個偏遠的小鎮上,人們起初還能依靠家中的存糧勉強度日。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存糧漸漸耗盡,飢餓開始無情地折磨着每一個人。起初,大家還能挖些野菜、草根充飢,可到後來,連這些也找不到了。 孩子們餓得面黃肌瘦,哭聲此起彼伏。父母們看着自己的孩子遭受如此苦難,心如刀絞,卻又無可奈何。爲了讓孩子能夠活下去,一些家庭不得不做出了令人痛心的決定。他們與其他同樣飢餓的家庭商量,互相交換孩子,然後烹食,希望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讓自己的血脈能有一絲生存的希望。 這種“析骸易子”的行爲,並非出於他們的殘忍,而是在絕境中的無奈之舉。這是對那個黑暗時代最悲慘的寫照,也是對戰爭和災禍無情的控訴。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悲劇並非孤立。每當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之時,類似的慘狀便會屢屢出現。例如,在某些朝代的末年,由於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導致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易子而食的記載屢見不鮮。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繁榮的時代,回首這段歷史,應當深刻反思。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努力發展經濟,保障民生,讓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同時,也要以史爲鑑,不斷完善社會制度,關注弱勢羣體,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在安定的環境中生活,不再有“析骸易子”的悲慘遭遇。

析骸易子-成語圖片

析骸易子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