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垢索瘢
成語拼音
- xǐ gòu suǒ bān
洗垢索瘢成語解釋
- 洗掉污垢來尋找褊。比喻想眷法挑剔別人的缺點。同洗垢求瘢”。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對別人的作品總是吹毛求疵,甚至到了洗垢索瘢的地步,實在不可取。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兩位文人,一位名叫李賢,另一位名叫王博。
李賢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寫得一手好文章,在當地頗有名氣。然而,他性格耿直,說話直言不諱,有時甚至顯得有些尖銳。
王博則出身富貴之家,憑藉着家族的財富和關係,也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但他的文章多爲華麗辭藻的堆砌,實質內容略顯空洞。
一次,當地舉辦了一場文學比賽,李賢和王博都參加了。李賢的作品以深刻的見解和質樸的語言,贏得了衆多評委的讚賞,最終奪得頭籌。而王博的作品雖然辭藻優美,卻因缺乏內涵而排名靠後。
此事讓王博心生嫉妒,他覺得李賢不過是運氣好,恰好迎合了評委的口味。從那以後,王博便處處針對李賢,對他的作品吹毛求疵。
每當李賢有新的作品問世,王博總是第一個跳出來,試圖找出其中的瑕疵。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王博也會放大誇張,加以指責。
李賢起初並未在意,認爲王博只是一時之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王博的行爲愈發過分。他不僅在文壇同仁面前貶低李賢,還在一些公開場合對李賢的作品進行惡意解讀。
周圍的人漸漸看清了王博的真面目,都覺得他這是洗垢索瘢,故意找茬。
就如同歷史上的那些小人,總是想盡辦法抹黑那些真正有才華、有德行的人。他們心胸狹隘,見不得他人的優秀,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擇手段地攻擊他人。
然而,李賢並未被王博的行爲所幹擾。他依舊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不斷精進自己的文學造詣。最終,他的作品流傳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而王博則因爲他的狹隘和嫉妒,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應當心胸寬廣,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的成就。而那些像王博一樣洗垢索瘢的人,終究不會有好的結局。
洗垢索瘢-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