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
成語拼音
- xià lǐ bā rén
下里巴人成語解釋
-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典故出處
-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繁華都市的角落裏,也有一些爲生計奔波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或許不像那些陽春白雪般高雅,但卻有着下里巴人的質樸和真實。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音樂文化十分繁榮。楚都郢城,繁華熱鬧,歌舞昇平。
有一天,楚國的一位著名音樂家在郢城的街頭演奏樂曲。他所演奏的是那些高雅、複雜、精妙絕倫的樂曲,曲調優美,旋律婉轉,技巧高超。然而,圍觀聆聽的民衆卻寥寥無幾,人們只是匆匆走過,對這高雅的音樂似乎毫無興趣。
這位音樂家感到十分困惑和失落,他不明白爲何自己精心創作和演奏的音樂得不到大衆的欣賞和喜愛。
於是,他決定去請教一位智者。智者聽了他的傾訴後,微微一笑,說道:“你的音樂固然美妙,但過於高深,普通百姓難以理解和欣賞。就如同那高山上的雪蓮,雖美卻遙不可及。若想讓更多的人欣賞你的音樂,你需創作出一些貼近百姓生活,通俗易懂的曲子。”
音樂家聽了智者的話,若有所思。他開始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生活和喜好,傾聽他們的歌聲和心聲。
不久之後,他再次在街頭演奏。這一次,他所演奏的是旋律簡單、節奏明快、充滿生活氣息的樂曲,就像是百姓們日常勞作時哼唱的歌謠。結果,街頭圍滿了人,大家都沉浸在這歡快的音樂中,跟着節奏一起搖擺,臉上洋溢着喜悅的笑容。
這就是“下里巴人”的魅力所在。它代表着那些通俗易懂、貼近大衆生活的藝術形式和文化作品,雖然可能沒有那麼高深的技巧和複雜的內涵,但卻能深深地觸動人們的心靈,引起廣泛的共鳴。
在歷史的長河中,“下里巴人”的藝術形式從未消失。從民間的歌謠、戲曲,到如今的通俗小說、流行歌曲,它們都以其樸實無華的魅力,深受廣大民衆的喜愛。因爲它們反映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訴說着生活中的點滴故事,讓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絲慰藉和歡樂。
而那些高雅的藝術,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類文化的天空;“下里巴人”則如同廣袤大地上的繁花綠草,賦予了生活豐富多彩的色彩。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類燦爛的文化寶庫。
下里巴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