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可替否

成語拼音

xiàn kě tì fǒu

獻可替否成語解釋

獻進;替廢。指勸善歸過,提出興革的建議。

典故出處

《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後漢書·胡廣傳》臣聞君以兼覽博照爲德,臣以獻可替否爲忠。”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對於公司的發展策略,大家應該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做到獻可替否,這樣才能讓公司不斷進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政治的風雲變幻常常影響着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生活。 有一個朝代,新帝登基,初展宏圖之志,欲使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然而,朝堂之中的大臣們卻並非都能一心爲公,有的爲了自身的榮華富貴,諂媚迎合;有的則因畏懼權勢,明哲保身。 在這樣的環境中,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大臣,他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深知治國理政之道。李賢心懷天下,對朝廷之事觀察入微,且敢於直言進諫。 一次,新帝欲推行一項新的政策,旨在增加稅收以充實國庫,用於加強國防和興修水利。然而,這一政策在初步實施階段,就引發了諸多問題。百姓們負擔加重,怨聲載道,地方官員也趁機橫徵暴斂,中飽私囊。 李賢深知這一政策的弊端,決定在朝堂之上向皇帝進言。面對皇帝和衆多大臣,李賢毫不畏懼,他詳細闡述了這一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不良後果,指出其不僅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可能會引發社會的動盪。他慷慨陳詞:“陛下,治國當以民爲本,如今這一政策雖初衷爲善,然實際施行卻弊端叢生。若不及時調整,恐將危及國家根基。” 皇帝聽後,陷入沉思。此時,那些諂媚迎合的大臣們紛紛站出來指責李賢危言聳聽,試圖阻止皇帝改變主意。但李賢不爲所動,繼續據理力爭,並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改進建議。 最終,皇帝被李賢的真誠和睿智所打動,決定重新審視並調整這一政策。經過一番努力,新的政策得以實施,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使得國家逐漸走向繁榮富強。 李賢這種獻可替否的精神,不僅贏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尊重,也在朝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的事蹟被後世傳頌,成爲了官員們學習的典範。 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李賢這般敢於獻可替否的忠臣良將,爲國家的發展和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糾正了朝政的偏差,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獻可替否-成語圖片

獻可替否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