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替可否

成語拼音

xiàn tì kě fǒu

獻替可否成語解釋

指勸善歸過,提出興革的建議。同獻可替否”。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工作中總是能夠認真思考,積極發表意見,以判斷各種方案的優劣,獻替可否。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風雲變幻,權謀交錯。 話說在某個朝代,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大臣。他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心懷報國之志。李賢入朝爲官後,憑藉着自身的才華和正直的品性,很快得到了皇帝的賞識。 當時的朝廷,表面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涌動。一些奸臣爲了謀取私利,阿諛奉承,只說皇帝愛聽的話,對於朝政的弊端視而不見。而李賢卻始終堅守着自己的原則和良心,敢於在皇帝面前直言進諫。 有一次,皇帝提出了一項重大的決策,準備大興土木修建一座奢華的宮殿。衆多大臣都明白此舉勞民傷財,卻無人敢站出來反對。唯有李賢挺身而出,他恭敬地向皇帝進言道:“陛下,如今國家剛剛經歷了一些波折,百姓生活尚未完全恢復,此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建宮殿,恐怕並非明智之舉。臣斗膽懇請陛下重新斟酌,權衡利弊。”皇帝聽後,臉色微變,心中略有不悅。但李賢並未因此退縮,他繼續引經據典,列舉了歷史上因爲過度奢靡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誠懇地說道:“陛下,古之賢君,皆以節儉爲本,以民爲重。若只爲一時之享受,而不顧百姓疾苦,恐失民心,危及江山社稷。” 在李賢的懇切勸說下,皇帝最終打消了修建宮殿的念頭。還有一回,朝廷準備推行一項新的稅收政策。李賢經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其中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於是,他再次向皇帝進言,詳細地分析了這項政策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並提出了自己的改進建議。皇帝經過深思熟慮,採納了李賢的意見,對政策進行了調整和完善,使得國家的稅收制度更加合理,百姓的負擔也有所減輕。 李賢的這種敢於“獻替可否”的精神,爲朝廷帶來了一股清流。他的直言不諱並非出於私心,而是爲了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百姓的安居樂業。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大臣也開始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爲朝廷的決策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參考。 李賢一生爲官清廉,心繫天下,他的“獻替可否”不僅爲當時的朝廷帶來了清明的政治風氣,也爲後世樹立了一個忠臣良相的典範。他的故事傳頌千古,激勵着後人要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爲重,勇於直言,爲正義發聲。

獻替可否-成語圖片

獻替可否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