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觀羣怨
成語拼音
- xìng guān qún yuàn
興觀羣怨成語解釋
- 興聯想;觀觀察;羣合羣;怨怨恨。古人認爲讀《詩經》可以培養人的四種能力◇泛指詩的社會功能。
典故出處
- 《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詩歌的世界裏,作者的筆觸能夠讓讀者產生各種深刻的感受,真正做到了興觀羣怨。
成語故事
-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文化的傳承如繁星璀璨,熠熠生輝。其中,詩歌作爲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承載着人們的情感、思想和社會的風貌。
在一個寧靜的小村莊裏,生活着一位名叫李賢的書生。他自幼聰慧,對詩歌有着濃厚的興趣和獨特的領悟力。李賢常常與村裏的人們交流,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心聲。
有一年,村裏遭遇了旱災,農作物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困苦。李賢目睹了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憂慮和同情。他決定用詩歌來表達百姓們的苦難和期望。於是,他日夜苦思,揮筆寫下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詩,描述了旱災帶來的災難,以及百姓們對風調雨順的渴望。這首詩在村裏流傳開來,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大家從詩中感受到了彼此的痛苦,更加團結一心,共同面對困難。這便是詩歌的“興”之作用,能夠激發人們的情感和意志。
後來,李賢離開村莊,遊歷四方。他來到了一座繁華的城市,這裏的人們生活富足,但卻沉迷於享樂和虛榮。李賢看到了種種社會弊病,再次提筆作詩。他的詩犀利地批判了社會的不公和道德的淪喪,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許多有識之士讀了他的詩,開始反思社會的問題,呼籲改革和進步。這便是詩歌的“觀”之力量,能夠讓人觀察社會,洞察世事。
在旅途中,李賢結識了一羣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他們時常相聚,切磋詩藝,交流心得。每當有人創作出新的詩作,大家都會一起品評、探討。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啓發,彼此的詩歌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他們的詩作也在文人圈子裏廣泛傳播,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這正是詩歌的“羣”之魅力,能夠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團結。
然而,李賢的詩歌也引起了一些權貴的不滿。他們認爲李賢的詩是在諷刺他們,對他進行打壓和迫害。但李賢毫不畏懼,繼續用詩歌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爭。他的詩充滿了對權貴的怨憤和對正義的追求,得到了廣大民衆的支持和擁護。最終,在民衆的壓力下,權貴們不得不有所收斂。這便是詩歌的“怨”之表達,能夠抒發人們的不滿和憤怒。
李賢的經歷充分體現了“興觀羣怨”的意義。詩歌不僅能夠激發情感、觀察社會、促進交流,還能夠表達怨憤,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詩人用他們的筆觸,書寫着時代的篇章,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興觀羣怨-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