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兵動衆

成語拼音

xīng bīng dòng zhòng

興兵動衆成語解釋

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同興師動衆”。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爲了這麼一件小事就興兵動衆,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小國,名爲衛。衛國的國君雖然有着一顆雄心壯志,想要讓衛國在這亂世之中崛起,但其國力弱小,一直未能有所作爲。 某一年,衛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糧食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困苦不堪。而鄰國的軍隊看準了這個時機,時常在邊境騷擾,掠奪衛國百姓的財物。 衛國國君心急如焚,召集了大臣們商議對策。一些大臣認爲,應當忍辱負重,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避免戰爭帶來更多的災難。然而,有一位年輕氣盛的大臣卻極力主張興兵動衆,與鄰國一決高下,他認爲衛國的軍隊雖然規模不大,但士氣高昂,定能取勝。 衛國國君在猶豫再三之後,最終被這位大臣的言辭所打動,決定興兵動衆。他傾盡全國之力,集結了所有能作戰的士兵,準備與鄰國展開一場生死較量。 可是,戰爭的發展並不如他們所預期。鄰國的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而衛國的軍隊由於長期缺乏訓練,又在糧草供應上出現了問題,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在戰場上,衛國的士兵們雖然英勇奮戰,但終究難以抵擋鄰國的強大攻勢。一場激戰過後,衛國的軍隊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退。 這場戰爭讓衛國元氣大傷,不僅沒有解決邊境的問題,反而使得國內的經濟更加衰敗,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興兵動衆並非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在做出重大決策之前,必須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實力和各種可能的後果,切不可盲目衝動,否則將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衛國國君因爲一時的衝動和錯誤的判斷,導致了國家的災難,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值得後人深思和借鑑。

興兵動衆-成語圖片

興兵動衆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