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格勢禁

成語拼音

xíng gé shì jìn

形格勢禁成語解釋

格阻礙;禁制止。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於進行。

典故出處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爲解耳。”

成語典故

他日經營戎素,有形格勢禁之能,雖徙首都於關、洛可也。當今之時,豈暇倉猝離北京乎?★章炳麟《駁黃興主張南都電》

成語造句

在當前的複雜局勢下,他縱然有諸多想法和計劃,卻因形格勢禁,無法順利實施。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錯綜複雜。 有一個小國,名爲衛國。衛國國力弱小,常常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當時,衛國的君主是衛靈公,他雖然有心使衛國強大,但面對周邊強國的威脅,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在衛國的邊境,有一座重要的城池。這座城池地理位置關鍵,是衛國抵禦外敵入侵的重要防線。然而,鄰國的大軍卻對這座城池虎視眈眈,企圖一舉攻佔。 衛靈公深知,一旦這座城池失守,衛國將面臨滅頂之災。於是,他緊急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主張拼死抵抗,有的則認爲應該求和示弱。 衛靈公猶豫不決,因爲他清楚,衛國的兵力與鄰國相比,相差懸殊。若拼死抵抗,很可能會全軍覆沒;若求和示弱,又怕會被鄰國趁機勒索,甚至逐步吞併衛國。 就在衛靈公左右爲難之時,一位名叫公孫鞅的大臣站了出來。他說道:“陛下,如今我們的處境可謂形格勢禁。以我國目前的實力,直接與鄰國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但求和示弱,也只是權宜之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應當尋找一種既能保住城池,又能避免與鄰國發生大規模衝突的方法。” 公孫鞅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他建議衛靈公派出使者,攜帶豐厚的禮物前往鄰國,表面上是求和,實際上是拖延時間。同時,在國內祕密集結兵力,加強城池的防禦工事,並派出間諜收集鄰國的情報。 衛靈公採納了公孫鞅的計策。使者前往鄰國後,鄰國的君主見衛國主動求和,並且送上了大量的珍寶,心中不禁有些得意忘形,以爲衛國已經懼怕自己,不敢反抗。 然而,就在鄰國放鬆警惕的時候,衛國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當鄰國的大軍終於發起進攻時,卻發現衛國的城池固若金湯,守軍士氣高昂,他們多次進攻都無功而返。 最終,鄰國因爲久攻不下,糧草耗盡,不得不撤軍。衛國成功地保住了邊境的城池,避免了一場滅國之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艱難的局勢時,要冷靜分析,善於運用智慧和策略,才能擺脫形格勢禁的困境,取得最終的勝利。

形格勢禁-成語圖片

形格勢禁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