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居餘氣
成語拼音
- shī jū yú qì
尸居餘氣成語解釋
- 餘氣:最後一口氣。象屍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爲。
典故出處
- 《晉書·宣帝紀》:“司馬公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成語典故
- 三國後期,8歲的曹芳即位,朝政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掌,曹爽藉機擴大自己的黨羽。而司馬懿故意裝做不理朝政,暗中監視。曹爽的黨羽李勝去司馬懿家探聽虛實,司馬懿裝出一番尸居餘氣的模樣。曹爽放鬆了防備,不久被司馬懿一網打盡。
成語造句
- 他病得很重,看起來已經尸居餘氣,但家人仍然不願放棄希望,悉心照料着他。
成語故事
- 在三國時期,曹魏政權逐漸走向衰落。魏明帝曹叡駕崩後,其養子曹芳即位,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爽本是一個紈絝子弟,他依仗着自己宗室的身份,掌握了朝政大權,開始肆無忌憚地濫用權力,生活奢侈腐化。而司馬懿則老謀深算,暗中積蓄力量。
隨着時間的推移,曹爽越來越專橫跋扈,他不僅排斥異己,還肆意妄爲地改變朝廷制度,弄得人心惶惶。司馬懿看在眼裏,表面上卻裝作一副病弱不堪的樣子,讓曹爽逐漸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然而,司馬懿一直在等待時機。終於,在一次曹爽帶着皇帝和衆多親信外出祭祀的時候,司馬懿果斷髮動政變,迅速控制了京城。曹爽得知消息後,驚慌失措,他手下的謀士們也都六神無主。
此時的曹爽,就如同那“尸居餘氣”之人,雖尚有一絲氣息,但已毫無作爲。他在面對司馬懿的逼迫時,猶豫不決,既沒有勇氣奮起反抗,也沒有智慧想出應對之策。最終,他選擇了向司馬懿投降,以爲這樣可以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但司馬懿並沒有放過他,不久之後,曹爽及其黨羽被全部處死,曹魏政權也由此落入了司馬懿的掌控之中。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曹爽的故事成爲了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他的尸居餘氣、毫無鬥志,最終導致了自己的覆滅。而司馬懿憑藉着自己的隱忍和謀略,成功地實現了權力的更迭。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明白,在面對困境和挑戰時,不能像曹爽那樣自甘墮落、喪失鬥志,而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積極尋求應對之策,否則就會如同那行屍走肉般,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
尸居餘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