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蕕不同器

成語拼音

xún yóu bù tóng qì

薰蕕不同器成語解釋

薰蕕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典故出處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致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成語典故

薰蕕不同器,清淆本殊源。★明·何景明《詠懷》

成語造句

好的,比如:在選擇朋友時要謹慎,畢竟有些人的品德相差甚遠,正所謂薰蕕不同器。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名叫大華國。這個國家人才輩出,政治清明,百姓們安居樂業。 然而,在朝廷之中,卻逐漸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官員。 其中一位名叫李正,他爲人正直廉潔,心懷百姓,一心爲國家的繁榮和民衆的福祉努力。他在爲官期間,公正執法,不畏權貴,堅決打擊貪污腐敗,爲百姓申冤做主。他主張輕徭薄賦,鼓勵農業生產,使得國家的糧倉充實,百姓生活富足。 而另一位官員叫王佞,此人陰險狡詐,善於阿諛奉承,爲了個人的私利不擇手段。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他還勾結一些權貴,結黨營私,妄圖控制朝政。 隨着時間的推移,王佞對李正的正直行爲感到極爲不滿,認爲他阻礙了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於是,王佞想方設法在皇帝面前誣陷李正,企圖將他扳倒。 但大華國的皇帝並非昏庸之輩,他深知李正是一位忠臣良將,對王佞的讒言並未輕易相信。然而,王佞的黨羽衆多,他們不斷地在皇帝耳邊煽風點火,使得皇帝也開始對李正產生了懷疑。 在一次朝廷的重大決策中,李正堅決反對王佞提出的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計劃。王佞藉此機會,再次在皇帝面前惡意中傷李正,稱他故意違抗皇命,心懷不軌。 皇帝終於被激怒,下令將李正革職查辦。這一消息傳出後,百姓們紛紛爲李正鳴不平,紛紛上書請求皇帝收回成命。 但此時的朝廷已被王佞等人把控,他們對這些上書的百姓進行打壓,甚至抓捕入獄。一時間,朝廷上下烏煙瘴氣,正義之士敢怒而不敢言。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王佞等人的貪污腐敗行爲越來越猖獗,終於引起了民衆的大規模抗議。同時,邊境也傳來外敵入侵的消息,由於朝政腐敗,軍隊糧餉不足,軍備鬆弛,導致邊境戰事連連失利。 皇帝此時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錯怪了李正,趕忙重新啓用他。李正不計前嫌,迅速整頓朝綱,清除王佞等一衆奸臣。 在這個故事中,李正和王佞就如同香草和臭草,絕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裏。正所謂“薰蕕不同器”,正直善良與奸詐邪惡永遠無法共存。只有讓正義之士佔據朝堂,國家才能繁榮昌盛,百姓才能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

薰蕕不同器-成語圖片

薰蕕不同器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