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三語四
成語拼音
- yán sān yǔ sì
言三語四成語解釋
- 言、語說、講。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
典故出處
-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懸心掛意,怎生撇得?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語四,使人惶恐,好兩難也呵!”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背後對別人的事情言三語四,這種行爲真的很不道德。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繁華城鎮,有兩個相鄰的村莊,分別叫做東村和西村。
東村有一個名叫張三的人,此人能說會道,但卻常常信口雌黃,所言之事多無根據。西村有個李四,爲人忠厚老實,不善言辭,但心地善良,勤勞肯幹。
有一日,東村和西村共同舉辦了一場廟會。廟會上熱鬧非凡,人們紛紛擺出自己的攤位,售賣各種物品。張三和李四也都來到了廟會。
張三看到李四的攤位前人來人往,生意興隆,心中不禁生出嫉妒之意。他開始在人羣中散佈謠言,說李四的貨物質量低劣,是以次充好。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聽了張三的話,對李四產生了懷疑,原本熱鬧的攤位漸漸冷清下來。
李四感到十分困惑和委屈,他不明白爲何突然之間生意就變得如此慘淡。經過一番打聽,才知道是張三在背後言三語四,詆譭他的聲譽。
李四決定去找張三理論,他誠懇地對張三說:“大家都是鄰里鄉親,理應相互扶持,你爲何要這般言三語四,壞我名聲?”張三卻不以爲然,繼續強詞奪理。
此時,一位路過的老者聽聞了他們的爭執。老者德高望重,深受大家尊敬。他對張三說道:“年輕人,做人當以誠信爲本,不可隨意言三語四,搬弄是非。昔日,曾子殺豬教子,只爲信守對孩子的承諾。商鞅立木爲信,方使秦國變法成功,國力強盛。你這般行爲,只會讓自己失去他人的信任,最終孤立無援。”
張三聽了老者的話,面紅耳赤,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向李四誠懇道歉,並保證今後不再言三語四,搬弄是非。李四見他真心悔過,也就不再計較,兩人重歸於好。
從此,東村和西村的人們更加和睦相處,而張三也改掉了言三語四的毛病,學會了謹言慎行。
言三語四-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