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門托鉢
成語拼音
- yán mén tuō bō
沿門托鉢成語解釋
- 鉢和尚喫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比喻挨家乞討。
典故出處
-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一故讀者於此等處最要分別,不然則視少陵爲隨地驀緣,沿門托鉢者流矣。”
成語典故
- 卻說仲勳窮途落魄,流入乞丐道中,終日在街頭沿門托鉢,到了夜間,就在人家屋檐底下歇宿。★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二十回
成語造句
- 他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困境,竟到了沿門托鉢的地步。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慧空的和尚。他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家,自幼便對世間的疾苦深有感觸。
慧空年少時便遁入空門,一心向佛,希望能夠通過修行和傳播佛法,爲衆生帶來解脫和安寧。然而,寺廟中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寺廟年久失修,香火不旺,難以維持衆多僧人的生計。慧空決定離開寺廟,踏上雲遊之路。
他一路走過山川河流,穿過繁華的城鎮和寧靜的鄉村。每到一處,他都會向人們講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希望能夠啓發衆人的善心。但大多數時候,人們對他的話語只是聽聽而已,並沒有給予太多實質性的幫助。
日子一天天過去,慧空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他心中的信念從未動搖,依舊堅定地走在傳播佛法的道路上。
有一天,慧空來到了一個繁華的城鎮。這裏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慧空站在街頭,向過往的行人講述佛法的真諦。然而,人們都忙於自己的事務,很少有人停下來傾聽。慧空感到十分疲憊和失落,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放棄。
夜幕降臨,慧空飢腸轆轆,卻無處可去。他只能沿着街道,一家一家地敲門,希望能得到一些食物和住所。這便是所謂的“沿門托鉢”。
起初,很多人家都對他緊閉大門,甚至有些還惡言相向,認爲他是個不務正業的流浪漢。慧空心中雖然感到委屈,但他始終保持着平和的心態,默默爲這些人祝福。
終於,有一位善良的老婦人打開了門。她看到慧空憔悴的面容和破舊的僧袍,心生憐憫。老婦人將慧空請進屋內,爲他準備了一頓簡單而溫暖的飯菜。慧空感激涕零,他向老婦人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和傳播佛法的心願。老婦人聽後,深受感動,她拿出一些衣物和錢財,交給慧空,希望他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慧空帶着老婦人的祝福和幫助,重新踏上了旅程。從此以後,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都不曾放棄。
多年後,慧空的事蹟傳遍了各地,他的堅持和慈悲感動了無數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傾聽他的教誨,跟隨他修行佛法,共同爲世間帶來了一份溫暖和希望。
慧空的“沿門托鉢”之旅,雖然充滿了艱辛,但也讓他收穫了無數的善緣和成長。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信仰的力量和堅持的價值。
沿門托鉢-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