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難折衝
成語拼音
- yàn nán zhé chōng
厭難折衝成語解釋
- 指能克服困難,抗敵取勝。
典故出處
- 漢·劉向《說苑·尊賢》故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爲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爲之側席而坐。遠乎!賢者之厭難折衝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時,我們需要有智慧且勇敢的外交人才,能夠憑藉自身的能力和策略厭難折衝,爲國家爭取最大的利益。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烽火歲月中,有一個名爲大梁的國家。大梁國地處要衝,周邊列強環伺,局勢常常波譎雲詭。
當時,大梁國的君主是梁惠王,他雖有雄心壯志,卻時常爲國家的安危和前途感到憂慮。
在梁惠王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蘇卿的大臣。蘇卿出身貧寒,但憑藉着自己的聰慧和勤奮,一步步走到了權力的中心。他深知國家所面臨的困境,也明白若要保大梁的平安昌盛,必須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氣。
有一年,鄰國陳兵邊境,對大梁虎視眈眈。梁惠王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朝堂上衆說紛紜,有人主張求和,有人主張出兵迎戰。而蘇卿卻在深思熟慮後,提出了一個與衆不同的策略。
蘇卿向梁惠王進言道:“陛下,如今敵強我弱,若貿然出兵,只怕會損兵折將。但求和亦非長久之計,只會讓他國認爲我國軟弱可欺。臣以爲,當下應以巧計破局。”梁惠王聽聞,急切地問道:“愛卿有何妙策?”
蘇卿娓娓道來:“敵國此次來犯,看似氣勢洶洶,實則也有其內部的矛盾和顧慮。我們可派遣使者,帶着豐厚的禮物前往敵國,表面上是求和示弱,實則暗中觀察其國內的情況,尋找可乘之機。同時,在國內整頓軍備,勵精圖治,以待時機。”
梁惠王採納了蘇卿的建議,派遣使者前往敵國。使者在敵國不卑不亢,巧妙周旋,成功地迷惑了敵國的君主和大臣。而蘇卿則在國內積極推行改革,發展農業,增強國力。
不久之後,敵國因爲內部的權力爭鬥和民生問題,局勢開始動盪。蘇卿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時機,力勸梁惠王出兵。在蘇卿的指揮下,大梁國的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擊,打得敵國措手不及,最終成功擊退了敵軍,保衛了國家的領土和尊嚴。
在這場危機中,蘇卿憑藉着他的智謀和勇氣,厭難折衝,化解了大梁國的危機。他的名字也因此被載入了大梁國的史冊,成爲了後世傳頌的名臣典範。
蘇卿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只要有堅定的信念、聰明的頭腦和勇敢的心,就能夠厭難折衝,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厭難折衝-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