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頷虎頸

成語拼音

yàn hàn hǔ jǐng

燕頷虎頸成語解釋

頷下巴頦。舊時形容王侯的貴相或武將相貌的威武。

典故出處

《後漢書·班超傳》超問其狀,相者指曰‘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身材魁梧,儀表不凡,那身姿就如同燕頷虎頸般孔武有力,令人心生敬畏。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風雲變幻中,有一位名叫李陵的將領。他出生於軍事世家,自幼便胸懷壯志,渴望在戰場上建立赫赫功勳。 李陵成年後,憑藉着出色的武藝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當時,邊疆戰事頻繁,匈奴屢屢犯境,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一次,朝廷決定派遣大軍出征匈奴,李陵主動請纓,願爲先鋒,率部抗擊匈奴。他所率領的士兵,個個英勇無畏,訓練有素。 在與匈奴的初次交鋒中,李陵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奮勇殺敵。他的部下們見主將如此英勇,也都士氣大振,緊跟其後,一時間殺得匈奴人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然而,戰爭的局勢瞬息萬變。在後續的戰鬥中,李陵的部隊遭遇了匈奴主力的包圍。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李陵沒有絲毫退縮,他沉着冷靜地指揮着士兵們抵禦匈奴的進攻。 在艱苦的戰鬥中,李陵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他那堅定的眼神和果斷的決策,讓士兵們深信,只要跟隨他,就一定能夠殺出重圍。 但長時間的激戰,使得李陵的部隊傷亡慘重,糧草也即將耗盡。儘管如此,李陵依舊頑強抵抗,不肯投降。 匈奴的首領單于對李陵的英勇十分欽佩,他深知李陵是一位難得的將才,若能爲己所用,必能大大增強匈奴的實力。於是,單于派出使者,試圖勸降李陵。 李陵望着身邊疲憊不堪、傷痕累累的士兵,心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他深知,繼續抵抗下去,只會讓更多的士兵白白犧牲。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李陵選擇了投降匈奴。 此事傳回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對李陵的投降行爲感到憤怒和失望,紛紛指責他叛國投敵。然而,也有一些人理解李陵當時所處的困境,認爲他的投降或許是無奈之舉。 李陵雖降,但其在戰場上那燕頷虎頸、英勇無畏的形象,卻深深印刻在了人們的心中。他本有着非凡的才能和壯志,卻因時運不濟,最終落得個飽受爭議的結局,令人扼腕嘆息。 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李陵的故事成爲了後人評說的一段傳奇。而“燕頷虎頸”這個成語,也常被用來形容那些相貌威武、英勇不凡的豪傑之士。

燕頷虎頸-成語圖片

燕頷虎頸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