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鷹颺去

成語拼音

yǎng yīng zǒu qù

養鷹颺去成語解釋

比喻懷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當其得意之時就不再爲主人所用。

典故出處

語出《後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飢即爲用,飽則颺去。”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對待自己的下屬毫無真心,稍有成就便將其捨棄,這種行爲簡直就是養鷹颺去,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時期,有一位諸侯名叫趙襄子。他雄才大略,一心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成就一番偉大的霸業。 趙襄子有一個門客,名叫豫讓。豫讓爲人忠誠耿直,深得趙襄子的信任。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趙襄子與另一位諸侯智伯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雙方兵戎相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在這場戰爭中,智伯不幸戰敗,他的領地也被趙襄子所吞併。智伯死後,趙襄子對他恨之入骨,甚至把他的頭顱做成了酒器。 豫讓得知此事後,心中悲憤交加。他認爲趙襄子的行爲太過殘忍,決心爲智伯報仇。於是,豫讓隱姓埋名,僞裝成一個苦力,混入了趙襄子的宮殿,想要尋找機會刺殺他。 但趙襄子身邊戒備森嚴,豫讓的第一次刺殺行動以失敗告終。趙襄子發現了豫讓的身份,但念及他曾經的忠誠,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放走了。 豫讓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爲了讓自己不再被認出,不惜用漆塗滿全身,使皮膚潰爛,又吞下炭火,讓聲音變得沙啞。他的妻子在路上遇到他,都沒有認出他來。 然而,當豫讓再次埋伏在趙襄子必經之路準備刺殺時,趙襄子的馬卻突然受驚。趙襄子立刻意識到有危險,很快便發現了豫讓。 趙襄子深感無奈,對豫讓說:“你曾經是範氏和中行氏的門客,智伯滅了他們,你卻不爲他們報仇。如今我滅了智伯,你爲何如此執着地要爲他報仇?”豫讓回答道:“範氏和中行氏待我如同普通人,我自然以普通人的方式回報他們。而智伯以國士之禮待我,我必以國士之行爲報。” 趙襄子知道豫讓心意已決,無法改變。他感慨萬分,脫下自己的外衣讓豫讓象徵性地刺了幾下,以滿足他報仇的心願。 豫讓完成此舉後,自刎而亡。 這個故事中的豫讓,就如同被養的鷹,主人給予了他信任和機會,可最終他卻爲了心中的義,與主人走向了對立面。這便是“養鷹颺去”的一種體現。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警示着後人在用人和交友時,要謹慎洞察人心,以防“養鷹颺去”之事發生。

養鷹颺去-成語圖片

養鷹颺去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