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相呼應
成語拼音
- yáo xiāng hū yìng
遙相呼應成語解釋
- 遙遠遠地;應照應。遠遠地互相聯繫,互相配合。
典故出處
- 《清史稿·許友信傳》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僞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山頂上的兩座烽火臺,每當有外敵入侵時,便能通過火光遙相呼應,及時傳遞危險信號。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錯綜複雜。
在中原大地上,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趙國和魏國。趙國地處北方,其士兵英勇善戰,以騎射之術聞名天下;魏國則土地肥沃,經濟繁榮,但其軍事力量在某些方面稍遜於趙國。
這一年,趙國遭遇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大規模入侵。這些遊牧民族騎着駿馬,揮舞着彎刀,來勢洶洶。趙國的邊境防線頻頻告急,趙王心急如焚。
在這危急關頭,趙王決定向魏國求救。魏國的國君魏惠王深知脣亡齒寒的道理,如果趙國被遊牧民族攻破,魏國也將面臨巨大的威脅。於是,魏惠王果斷派出大軍,奔赴趙國邊境。
魏國的軍隊在行軍途中,遭遇了許多困難。道路崎嶇,糧草供應不足,加之天氣惡劣,給行軍帶來了極大的阻礙。然而,魏國的將士們深知此次出征的重要性,他們咬緊牙關,克服重重困難,堅定地朝着趙國邊境前進。
當魏國的軍隊終於抵達趙國邊境時,趙國的軍隊也在奮勇抵抗着遊牧民族的進攻。雙方遙相呼應,趙國的士兵看到魏國援軍的旗幟,士氣大振;魏國的將士們聽到趙國士兵的喊殺聲,也熱血沸騰。
在兩國軍隊的緊密配合下,他們對遊牧民族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終於將遊牧民族擊退,保衛了趙國的邊境安全。
經此一役,趙國和魏國的關係更加緊密。在之後的歲月裏,他們在面對其他諸侯國的威脅時,總是能夠遙相呼應,相互支援,共同維護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威脅時,各方之間的相互支持和呼應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實現共同的目標。
遙相呼應-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