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旋踵

成語拼音

sǐ bù xuán zhǒng

死不旋踵成語解釋

旋踵:旋轉足跟,即後退。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典故出處

《戰國策·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爲家,將帥爲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成語典故

東漢桓帝時代,宦官專權,與大官僚集團鬥爭十分激烈。世家豪族李膺做司隸校尉時,宦官頭子張讓的弟弟張朔做野王(現在河南省沁陽縣)縣令,貪贓枉法,兇暴殘民,甚至殺戮孕婦。張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懲罰,於是畏罪逃到張讓家裏,躺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內。李膺知道這個情況後,親率役卒,衝進張讓家裏,砍破屋柱,把張朔捉來殺了。張讓向桓帝告狀,桓帝召李膺進宮,責問他爲什麼不先請示就把張朔處以死刑。李膺回答說:“現在我到任已經10天了,怕犯了積壓案件的過失,想不到竟得了辦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並不懼怕(原文是“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請寬限5天,讓我把那些壞蛋懲辦完,卸了任再來受刑。”桓帝聽了,回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罪有應得,司隸校尉有什麼過錯?”。

成語造句

戰士們在戰場上英勇無畏,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依舊勇往直前,死不旋踵。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面臨着巨大的危機。敵國大軍壓境,氣勢洶洶,大有一舉吞併這個國家之勢。 國家的君王緊急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在朝堂之上,一片凝重的氣氛。這時,一位年輕的將軍挺身而出,他目光堅定,神情激昂地說道:“陛下,如今國難當頭,臣願率領將士們奔赴前線,與敵國決一死戰,雖死不悔!”君王被他的勇氣和決心所打動,欣然應允。 這位將軍迅速集結了軍隊,帶領着他們踏上了征程。一路上,他們遭遇了敵人的多次襲擊,但將軍和士兵們毫不畏懼,奮勇作戰。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保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敵人的兵力遠遠超過了他們。但將軍毫不退縮,他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士兵們見將軍如此英勇,也都紛紛跟隨着他,捨生忘死。他們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戰場上殺聲震天。 在戰鬥中,將軍受了重傷,但他依然堅持戰鬥,不肯後退一步。他的身邊不斷有士兵倒下,但他始終屹立不倒。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忠誠和勇敢。 最終,這場戰鬥以他們的慘烈犧牲而告終。然而,這位將軍和他的士兵們雖然戰死沙場,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被人們銘記。他們爲了國家和人民,死不旋踵,毫不畏懼,展現出了無比的英勇和堅定。 正如《後漢書·伏湛傳》中所記載的那樣:“故安遠侯伏波,其操行甚高,在軍能與士卒同甘苦,臨陣能爲士卒先,雖死,士卒爭爲之死,是以能成大功。”這位將軍和他的士兵們就如同伏波將軍一般,爲了國家和民族,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們的故事成爲了這個國家歷史上的一段光輝篇章,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危險時,要勇敢地挺身而出,堅定地捍衛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在歲月的長河中,人們始終銘記着這些英勇無畏的戰士,他們的死不旋踵精神成爲了一種寶貴的財富,永遠激勵着人們勇往直前,爲了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死不旋踵-成語圖片

死不旋踵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