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枝掛劍
成語拼音
- sōng zhī guà jiàn
松枝掛劍成語解釋
- 比喻重信義的美德。
典故出處
- 《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爲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成語典故
- 古代季札第一次出使北方,見到徐君結爲好友。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口頭雖沒言明。季札心裏明白這事,爲了便於執行公務,就沒有送給徐君。季札公務完畢路過徐地,見徐君已經去世,就到他的墳墓旁把寶劍掛在樹上而離開。
成語造句
- 昔日他們二人情誼深厚,曾許下諾言,其中一人雖已離世,但另一人始終堅守,真可謂是松枝掛劍般的情誼。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季札的人,他是吳國的公子。季札品德高尚,才華出衆,以其誠信和仁義而聞名於世。
有一次,季札出使晉國。在出使的途中,他經過徐國。徐國的國君見到季札,對他非常敬重,便熱情地招待了他。在交談過程中,徐國國君的目光多次停留在季札腰間所佩的寶劍上,流露出喜愛和渴望的神情,但因爲不好意思開口索要,所以始終沒有說出來。季札敏銳地察覺到了徐國國君的心思,但由於他還要出使晉國,佩劍是必要的禮儀象徵,所以當時並沒有將寶劍贈予徐國國君。
然而,季札在心裏暗暗做了一個決定。當他完成出使晉國的任務後,再次路過徐國時,打算將寶劍送給徐國國君。可是,當他回到徐國時,卻得知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季札感到非常悲痛和遺憾,他來到徐國國君的墓前,解下自己腰間的寶劍,將它掛在了墓旁的一棵松樹枝上。
季札的隨從們都感到十分不解,有人就問他:“大人,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您爲何還要把寶劍留在這裏呢?”季札感慨地說:“我當初在心裏已經答應要將寶劍送給他,不能因爲他已經去世就違背自己的諾言。雖然他現在無法親手接過這把劍,但我的心意一定要表達出來。”
季札松枝掛劍的舉動,展現了他對誠信的堅守和對友情的珍視。這件事情後來被人們傳頌開來,成爲了千古美談。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季札這樣堅守承諾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誠信的價值,爲後人樹立了榜樣。比如曾子殺豬立信,商鞅立木爲信等,這些故事都彰顯了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松枝掛劍這個成語,也因此成爲了人們讚美誠信和情義的象徵。它提醒着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堅守自己的承諾,真誠對待他人,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實、穩健。在當今社會,誠信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品質,無論是在人際交往中,還是在商業活動中,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讓我們以季札爲榜樣,將誠信的精神傳承下去,共同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松枝掛劍-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