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裝盜金
成語拼音
- shù zhuāng dào jīn
束裝盜金成語解釋
- 指無端見疑。
典故出處
- 《漢書·直不疑傳》:“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後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爲長者。”
成語典故
- 漢朝時期,郎官雋不疑侍奉漢文帝,他的同事請假回家,誤把同宿舍的另一個的金錢帶回家了。那個同事認爲是雋不疑拿了。雋不疑知道不能分辯就拿自己的金子給丟金的人。後來誤拿金子的人回來了,把金子還給丟金人,丟金人十分慚愧。
成語造句
- 他本是一個品行端正之人,卻不知爲何做出了束裝盜金這種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實在令人費解。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張三的人。他生活在一個不算富裕但也能維持生計的小村莊裏。
張三平日裏勤勞善良,與鄰里相處融洽。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卻讓他陷入了一場意想不到的糾葛之中。
有一天,村裏來了一個陌生的商人。商人攜帶了許多貴重的物品,其中有一箱金光閃閃的金子格外引人注目。商人在村裏暫時停留,準備進行一些交易。
張三看到那箱金子後,心中不禁起了一絲貪念。那金子的光芒彷彿有着一種奇特的魔力,吸引着他的目光。他開始在心裏盤算着如何能得到那些金子。
經過幾天的糾結和掙扎,張三最終被貪婪衝昏了頭腦。他在一個夜晚,偷偷地潛入商人居住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打開箱子,將一部分金子藏在了自己的衣服裏,然後悄悄地溜走了。
第二天,商人發現金子被盜,頓時大驚失色。他四處尋找線索,最終懷疑到了張三。商人將此事報告給了村裏的長老。
長老們對張三進行了審問,張三一開始還矢口否認,但在種種證據面前,他的心理防線逐漸崩潰,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這件事情很快傳遍了整個村莊,人們對張三的行爲感到非常失望和憤怒。他原本良好的聲譽瞬間崩塌。
根據當時的律法,盜竊是要受到嚴厲懲罰的。張三因爲一時的貪念,不僅失去了人們的信任,還面臨着嚴重的後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能被貪婪所驅使,不能因爲一時的私慾而做出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就如同張三,他原本有着平靜的生活,卻因爲束裝盜金的行爲,給自己帶來了無盡的悔恨和痛苦。我們應當引以爲戒,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保持內心的純淨和善良。正如古人所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通過正當的途徑去追求財富和成功,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安寧和滿足。
束裝盜金-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