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
成語拼音
- shuǐ luò shí chū
水落石出成語解釋
-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典故出處
-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宋·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成語典故
- 出處宋 蘇軾《後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匕水落石出。釋義江水下落,水下的石頭自然露了出來。比喻事情經過調查研究和對證,終將真相大白。故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書畫家。他生性豪放,學識淵博,極富文采。在被貶嫡黃州時,曾兩次遊歷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下了兩篇傳世之作《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當時,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潔明媚。蘇軾和他的兩個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風,興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風清的美麗夜景,使他們詩興大發,和朋友相聚,暢敘友情,更使他們忘記了一切煩惱,他們和歌吟詩,暢所欲言,歡樂之至,無以形容。蘇軾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趕回家中,詢問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說這就是供給他臨時需用的。蘇軾大喜過望,連連稱謝,拿了酒,趕回朋友中間,來到赤壁下的長江岸邊,登上小舟,泛舟遊玩。這時,只聽見東流的江水發出潺潺的聲響,在萬籟寂靜的夜晚顯得特別清脆,岸邊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峯屹立,懸在山峯間的月亮顯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頭,露了出來。
成語造句
- 經過一番艱苦的調查和研究,事情的真相終於水落石出了。
成語故事
- 在北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蘇軾。
那時,蘇軾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在黃州期間,他常常遊覽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鬱悶。有一次,他來到赤壁磯,面對滔滔江水和陡峭的石壁,心中感慨萬千。
當時,黃州一帶流傳着一個神祕的傳說。據說在江邊的一個洞穴中,每當江水上漲時,就會有奇怪的聲響傳出;而當江水退去後,洞穴中的景象就會清晰地顯現出來。蘇軾聽聞這個傳說後,心中充滿了好奇。
一天,江水退去,蘇軾決定親自去探尋那個洞穴。他沿着江邊的小路艱難前行,終於找到了那個神祕的洞穴。當他走進洞穴時,發現裏面佈滿了奇形怪狀的石頭和古老的石刻。他仔細地觀察着這些景象,試圖從中找到一些線索。
經過一番研究,蘇軾終於明白了洞穴中聲響的奧祕。原來,當江水上漲時,水流衝擊着洞穴中的石頭,發出了奇怪的聲響;而當江水退去後,那些原本被水掩蓋的石頭和石刻就會顯露出來,這便是“水落石出”的景象。
蘇軾對這個發現感到非常興奮,他意識到很多事情就如同這洞穴中的景象一樣,在真相沒有顯露之前,往往充滿了迷霧和謎團。但只要耐心等待,等到時機成熟,真相就會像水落石出一樣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蘇軾將自己的這次經歷和感悟寫進了他的文章中,他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在面對困難和疑惑時,不要急於求成,要保持冷靜和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去揭示真相。而“水落石出”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事情的真相終於顯露出來。
在後來的歲月裏,“水落石出”這個成語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場合。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要有堅定的信念和足夠的耐心,相信真相終究會浮出水面。無論是在偵破案件、解決糾紛,還是在探索知識、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水落石出”都成爲了人們追求真相的一種精神寄託。
水落石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