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經傍注

成語拼音

yī jīng bàng zhù

依經傍注成語解釋

依照經典及其註釋。指說話有根有據。

典故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五卷那世上說謊的也盡多,少不得依經傍注,有個邊際,從沒有見你恁樣說瞞天謊的祖師。”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不能只是盲目地依經傍注,而應當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創新。

成語故事

在古代,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至關重要。而對於經典的解讀和闡釋,更是學者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話說在一個文風鼎盛的朝代,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學者。李賢自幼聰慧過人,對經典書籍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他勤奮好學,日夜攻讀,立志要成爲一代大儒。 隨着年歲的增長,李賢的學問日益精深。然而,他逐漸陷入了一個困境。在解讀經典時,他總是過於依賴前人的註釋,不敢有絲毫的創新和突破。他將自己的思維緊緊束縛在前人的框架之中,可謂是依經傍注。 有一次,李賢參加了一場學術研討會。會上,衆人對一部經典的某一章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李賢按照以往所依賴的註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然而,他的觀點卻遭到了一位年輕學者的質疑。這位年輕學者名叫張宇,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解讀思路,旁徵博引,有理有據。 李賢卻不以爲然,他認爲張宇的觀點違背了傳統的註釋,是離經叛道之舉。兩人爭論不休,氣氛愈發緊張。 此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學者站了出來。他先是肯定了李賢對經典的熟悉和對前人註釋的掌握,但也指出了他依經傍注的侷限性。老學者說道:“經典之所以流傳千古,正是因爲其內涵豐富,能夠給後人以無盡的啓示。若我們只是一味依循前人的註釋,不敢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又如何能推動學術的進步呢?” 李賢聽後,陷入了沉思。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治學方法,意識到自己的依經傍注雖然能保證不出差錯,但也限制了自己對經典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從此,李賢改變了自己的治學態度。他不再盲目依賴前人的註釋,而是在充分了解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對經典進行全新的闡釋。經過多年的努力,李賢終於成爲了一位備受尊敬的大學者,他的學術成就不僅在於對經典的準確傳承,更在於他勇於突破依經傍注的束縛,爲後人開闢了新的學術道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學習和研究中,我們既要尊重前人的成果,又要有敢於創新、獨立思考的精神,不能一味地依經傍注,才能不斷推動知識的發展和進步。

依經傍注-成語圖片

依經傍注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