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風餘烈

成語拼音

yí fēng yú liè

遺風餘烈成語解釋

前人留傳的風教和業跡。

典故出處

《漢書·禮樂志》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餘烈尚猶不絕。”《晉書·劉頌傳》如或當身之政,遺風餘烈不及後嗣。”

成語典故

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餘烈,亦或見於斯泉也。★宋·蘇軾《六一泉銘》

成語造句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輩們的智慧和勇氣傳承至今,他們的遺風餘烈激勵着後人不斷奮進,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英雄豪傑以其非凡的勇氣、智慧和品德,留下了令人敬仰的事蹟和精神財富。今天,讓我們走進一段鮮爲人知的歷史,去感受那些遺風餘烈。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天下大亂。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有一位名叫衛鞅的志士。他自幼聰慧好學,心懷壯志,渴望能爲國家的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時的衛國弱小,常受周邊強國的欺凌。衛鞅深知,要想改變國家的命運,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於是,他離開衛國,四處遊歷,尋求治國之道。 最終,衛鞅來到了秦國。秦國國君秦孝公銳意進取,渴望使秦國富強。衛鞅的治國理念與秦孝公不謀而合,孝公決定重用衛鞅,讓他在秦國推行變法。 衛鞅變法的道路充滿了艱難險阻。舊貴族們因利益受損,對衛鞅恨之入骨,百般阻撓。但衛鞅不爲所動,憑藉着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堅決推行新法。 經過多年的努力,秦國逐漸強大起來。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發展,軍隊戰鬥力日益增強。秦國在衛鞅的變法下,由一個邊陲弱國逐漸崛起成爲諸侯中的強國。 然而,衛鞅的變法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在秦孝公去世後,反對派趁機發難,衛鞅最終慘遭車裂之刑。 儘管衛鞅身死,但他所推行的變法卻在秦國延續了下去。秦國憑藉着變法的成果,最終橫掃六國,統一天下。 衛鞅雖已逝去,但他的遺風餘烈卻永遠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他的勇於變革、不畏權貴的精神,激勵着後世無數的仁人志士。 在漢朝,又有一位名叫賈誼的才子。他目睹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多次向漢文帝上書,主張改革。賈誼的主張雖未被完全採納,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敢於直言進諫的勇氣,正是衛鞅遺風餘烈的體現。 再到後來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任用賢臣,開創了貞觀之治。這其中,也有着前人遺風餘烈的影響。 這些偉大的人物和他們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歷史的天空。他們的遺風餘烈,不斷激勵着後人勇往直前,爲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努力拼搏。

遺風餘烈-成語圖片

遺風餘烈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