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簪弊屨
成語拼音
- yí zān bì jù
遺簪弊屨成語解釋
- 比喻舊物或故情。同遺簪墜屨”。
典故出處
- 《北齊書·高德政傳》魏靜帝曰‘人念遺簪弊屨,欲與六宮別,可乎?’乃人與夫人賓御以下訣別,莫不噓欷掩涕。”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多過去被視爲珍寶的東西,到了現在卻成了遺簪弊屨,無人問津。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曾有一位君主,名叫趙宣子。趙宣子爲人寬厚,心懷天下,深受百姓的愛戴。
那時,國家正處於多事之秋,內有憂患,外有強敵。趙宣子爲了國家的安寧,日夜操勞,常常親自視察民情,瞭解百姓的疾苦。
有一天,趙宣子如往常一樣外出巡查。途中,他在一條狹窄的小道上與一位貧婦相遇。貧婦身上的衣物破舊不堪,手中提着一個裝滿雜物的籃子,步履蹣跚。就在兩人側身而過時,貧婦不小心碰掉了趙宣子頭上的簪子。趙宣子並未在意,繼續前行。
待回到宮中,趙宣子的侍臣發現簪子不見了,便欲派人去尋。趙宣子卻笑着阻止道:“不過是一支簪子,丟了便丟了,何必勞師動衆。”
又有一次,趙宣子看到一位百姓穿着一雙破舊的鞋子,步履艱難。他心生憐憫,當即讓人送上一雙新鞋。然而,這位百姓卻拒絕了,他說道:“這雙舊鞋雖然破舊,卻伴我走過風雨,已然習慣。新鞋雖好,卻未必合腳。”
趙宣子聽聞此事,感慨萬千。他深知百姓們的質樸與堅守,也明白了生活中的許多東西,並非新的、貴的就是最好的,那些舊物,承載着回憶與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
趙宣子的這些事蹟在國中傳開,百姓們對他更加敬愛。在他的治理下,國家日益繁榮昌盛。
而趙宣子“遺簪不較”和對百姓“弊屨不棄”的故事,也成爲了千古美談,讓後人懂得了珍惜與寬容的真諦。
在歷史的長河中,如趙宣子這般不重物質、心懷百姓的君主並不多見。他們的品德和行爲,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後人前行的道路。正是因爲有這樣的典範,我們才能從中學到爲人處世的道理,明白遺簪弊屨所蘊含的不只是對物品的態度,更是一種對生活、對人心的尊重與理解。
遺簪弊屨-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