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耳代目
成語拼音
- yǐ ěr dài mù
以耳代目成語解釋
- 以用;代代替。拿眼睛當耳朵。指不親自去調查瞭解,光聽信別人說的。
典故出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司文郎》王具白請教之意。僧笑曰‘是誰多口,無目何以論文?’王請以耳代目。”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判斷事物時,我們不能僅憑他人的描述,否則容易以耳代目,得出錯誤的結論。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君主。他生性多疑,卻又不願意花費精力去親自了解事實真相,常常依賴身邊人的言辭來判斷是非。
起初,李明剛剛登上王位,他心懷壯志,想要讓國家繁榮昌盛。於是,他積極地與大臣們商議國策,時常親自視察民情,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明逐漸變得慵懶起來。他開始不再願意走出王宮,深入民間去了解百姓的真實生活。相反,他喜歡坐在王宮之中,聽着身邊的近臣們向他彙報各種情況。
有一次,國內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旱災,導致許多農田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困苦。一位忠誠的大臣建議李明親自前往災區視察,以便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救災措施。但李明卻不以爲然,他覺得只要聽聽身邊人的描述就足以瞭解情況。
於是,那些心懷叵測的臣子們便抓住這個機會,故意誇大或者歪曲災區的情況。他們爲了自己的私利,向李明謊報災情,將問題說得輕鬆無比,讓李明誤以爲災情並不嚴重,無需投入過多的精力和資源去救災。
李明就這樣以耳代目,根據這些虛假的彙報做出了錯誤的決策。他沒有及時發放足夠的救災物資,也沒有組織有效的救援行動。結果,災區的情況越來越糟糕,百姓們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終於,這場災難引發了民衆的不滿和反抗。各地紛紛爆發起義,國家陷入了混亂和動盪之中。
直到此時,李明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爲時已晚,國家已經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他的王位也岌岌可危。
回顧歷史,古代的許多帝王也曾因爲以耳代目而導致國家衰敗。如隋煬帝楊廣,他沉迷於身邊佞臣的諂媚之言,對民間疾苦充耳不聞,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重要的事情時,我們不能僅僅依靠他人的言語來了解情況,而應該親自去觀察、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判斷是非,否則就可能像李明一樣,因爲以耳代目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以耳代目-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