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耳爲目

成語拼音

yǐ ěr wéi mù

以耳爲目成語解釋

拿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比喻不親自了解情況,只聽信別人說的。

典故出處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撫,也都是些以耳爲目、不分黑白的人。”

成語典故

據我那小東人說得來十三妹姑娘怎的個孝義,怎的個英雄,我那老東人以耳爲目,便輕信了這話。★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成語造句

有些人在判斷事物時常常不進行實際考察,僅憑道聽途說就下結論,簡直是以耳爲目,這樣很容易出錯。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李通的富商。他憑藉着精明的頭腦和果斷的決策,在商界積累了鉅額的財富。 李通雖富有,但在生意場上過度自信,常常僅憑他人的隻言片語就做出重大的商業決策,而不親自去實地考察和深入瞭解情況。 有一次,他聽聞南方的某個城鎮對某種稀有布料需求量極大,價格高昂。這個消息是從一位自稱對此地頗爲熟悉的商人那裏得來的。李通沒有進一步覈實,便調動大量資金,採購了大批這種布料,準備運往南方銷售,以期獲取豐厚的利潤。 然而,當他的貨物抵達那個城鎮時,才發現實際情況與他所聽聞的大相徑庭。這裏對這種布料的需求確實存在,但數量遠遠低於他所預期,而且價格也並非如傳言中那般高昂。結果,李通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積壓了大量貨物,資金週轉陷入困境。 他的朋友勸他,做買賣不能“以耳爲目”,不能僅僅依靠別人的說法就盲目行動,而應該自己去實地考察,獲取真實準確的信息。但李通並未從中吸取教訓。 不久之後,又有消息傳來,說北方的一座城市急需大量的瓷器。李通再次心動,沒有親自去了解市場,又貿然投入了大量資金。這一次,他遭遇了更加慘重的損失。因爲那座城市已經有了新的瓷器供應商,而且價格更具優勢。 經過這兩次沉重的打擊,李通的商業帝國開始搖搖欲墜,財富大幅縮水。他終於痛定思痛,明白了自己一直以來“以耳爲目”的錯誤,決定從此改變行事作風,凡事都要親自去調查、去驗證,不再輕信他人的言語。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在面對重要的決策和信息時,不能“以耳爲目”,要親自去探究真相,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正如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踐,才能獲得真正可靠的知識和經驗,避免被虛假的信息所誤導。

以耳爲目-成語圖片

以耳爲目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