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制今

成語拼音

yǐ gǔ zhì jīn

以古制今成語解釋

按照古代的成規來處理當今的事務。

典故出處

《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爲御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於事之變。’”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不能盲目地以古制今,而應該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現代社會的政策和策略。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朝代更迭,制度變遷,而“以古制今”這一理念也曾引發過諸多爭議和思考。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的秦朝。秦始皇嬴政憑藉着強大的武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一統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諸侯紛爭。然而,在建立新的王朝制度時,秦始皇卻陷入了“以古制今”的困境。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實行的是嚴格的法家治國理念,主張嚴刑峻法,以確保國家的秩序和穩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沒有充分考慮到各國在文化、風俗和社會制度上的差異,而是強行推行秦國的舊制。他認爲古代秦國的制度能夠帶來強大和統一,便想以此來規範新的大一統王朝。 例如,在法律方面,秦朝的律法極其嚴苛,繁重的賦稅和徭役讓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忽視了其他六國百姓的生活習慣和承受能力,一味地依照過去秦國的標準來治理整個國家。 這種“以古制今”的做法,在短期內或許能夠維持表面的穩定和統一,但從長遠來看,卻引發了民衆的不滿和反抗。繁重的勞役使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最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引發了全國範圍的反秦浪潮。 而漢朝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沒有盲目地“以古制今”。他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和徭役,讓百姓得以喘息。文帝和景帝更是延續了這種寬鬆的治國策略,使得漢朝的經濟逐漸恢復,社會穩定,開創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由此可見,“以古制今”並非總是明智之舉。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過去的制度和經驗或許有其可取之處,但不能生搬硬套。我們應當根據當下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制定政策和制度,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否則,一味地遵循舊制,忽視現實的變化,最終只能走向失敗和衰落。

以古制今-成語圖片

以古制今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