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路同歸

成語拼音

yì lù tóng guī

異路同歸成語解釋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典故出處

《文子·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

成語典故

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淮南子·本經訓》

成語造句

雖然大家選擇的發展道路各不相同,但是最終都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正所謂異路同歸。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兩個出身截然不同的人,一個叫李甲,一個叫王乙。 李甲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境殷實。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讀經史子集,胸懷大志,一心想要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爲國爲民做出一番大事業。他的成長道路可謂是一帆風順,家人的支持、師長的教誨,都爲他的未來鋪就了一條光明的坦途。 而王乙則出生於貧寒之家,父母皆是普通的農民,每日爲了生計辛勤勞作。王乙從小就深知生活的艱辛,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教育,但他聰明伶俐,勤奮好學。他常常在農忙之餘,借他人的書籍閱讀,憑藉着自己的毅力和悟性,也積累了不少知識。 李甲在科舉之路上一路順遂,很快就金榜題名,被朝廷委以重任。他爲官清廉,一心爲民,積極改革弊政,深受百姓的愛戴。然而,他的改革觸動了一些權貴的利益,因此遭到了權貴們的排擠和打壓。 王乙則選擇了從商之路。他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誠信經營,生意越做越大。他在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後,並沒有貪圖享樂,而是用這些財富去幫助那些貧困的百姓,爲他們提供就業機會,修建道路和橋樑。 儘管李甲和王乙選擇的道路完全不同,但他們的目標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爲了讓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後來,當地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流離失所。李甲積極向朝廷申請賑災物資,同時組織當地的富戶捐糧捐款。王乙也毫不猶豫地捐出了大量的錢財和糧食,幫助百姓度過難關。 在這個過程中,李甲和王乙相識相知。他們發現彼此雖然身份不同、經歷不同,但都有着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最終,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當地百姓順利度過了災荒,生活逐漸恢復了正常。他們的事蹟傳遍了整個地區,成爲了人們口中的美談。 正如“異路同歸”這個成語所表達的那樣,李甲和王乙雖然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他們最終都實現了相同的目標,那就是爲了百姓的福祉,爲了社會的安定和繁榮。他們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無論出身如何,無論選擇怎樣的道路,只要心懷正義和善良,都能夠爲這個世界帶來美好和希望。

異路同歸-成語圖片

異路同歸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