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燒身
成語拼音
- yǐn huǒ shāo shēn
引火燒身成語解釋
- 原比喻自討苦喫或自取滅亡。現多比喻主動暴露自己的缺點錯誤,以爭取大家的批評幫助。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誰膽敢發動戰爭,必定會引火燒身。
成語造句
- 他本想揭露那個祕密來威脅對方,沒想到卻引火燒身,給自己帶來了大麻煩。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天下動盪,局勢混亂。
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官員,他爲人正直,心懷百姓,一心想要爲國家和民衆謀福祉。然而,當時的朝廷被一羣奸臣所把控,他們結黨營私,貪污腐敗,致使民不聊生。
李賢深知這些奸臣的所作所爲,但他一直隱忍不發,默默觀察,等待着一個合適的時機來揭露他們的罪行。終於,一次天災降臨,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難,而奸臣們卻趁機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李賢再也無法忍受,他決定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詳細陳述了奸臣們的種種惡行。
皇帝起初對李賢的奏摺半信半疑,但在李賢的據理力爭和提供的充足證據面前,皇帝開始重視起來,並下令徹查此事。然而,這一舉動卻激怒了那些奸臣,他們意識到李賢是他們最大的威脅,於是開始密謀如何除掉他。
奸臣們在朝廷中散佈謠言,誣陷李賢心懷不軌,企圖篡權。他們還買通了皇帝身邊的一些親信,讓他們在皇帝面前說李賢的壞話。皇帝漸漸地對李賢產生了懷疑,不再信任他。
面對奸臣們的誣陷和皇帝的猜疑,李賢並沒有退縮。他堅信自己的所作所爲是爲了國家和百姓,他依然堅持與奸臣們鬥爭。但他的堅持卻讓自己陷入了更加危險的境地,奸臣們抓住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攻擊,最終李賢被罷官流放。
在流放的途中,李賢遭遇了重重困難和磨難,但他從未後悔自己的選擇。他知道,雖然自己引火燒身,遭遇了不幸,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爲他的挺身而出,讓更多的人看清了奸臣們的真面目,也爲後來的正義之士提供了鬥爭的勇氣和榜樣。
多年後,新皇帝登基,重新審視了李賢的案件,爲他平反昭雪,並剷除了那些奸臣。李賢的名字終於得以恢復清白,他的事蹟也被人們傳頌千古,成爲了忠臣義士的典範。
引火燒身-成語圖片